Featured Post

10%香港蔬菜自給率,荒謬建議

王維基終於宣佈參選立法會。四萬字的政綱,包含社會各方面的建議及看法,有如超級市場。但細心閱讀,各政策建議之間有不少矛盾之處。在下就著他的土地規劃中農地使用及蔬菜自給率的建議,指出不妥之處。 王維基引述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2015年2月發表之「香港市民對新農業政策意...

Thursday, February 03, 2005

一個香港人的反思-香港典章制度

一個香港人的反思-香港典章制度
序言
九七回歸,香港幾經風浪,政府施政屢次失誤,民怨沸騰;民智閉塞,互耗資源,令東方之珠黯然失色。人民從往日自滿自大,目空一切;變得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我們真的比不上上海?我們會步日本後塵?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如何重拾信心,延續香港的奇蹟,正是刻不容緩之事。香港人必須深刻反省,尋找出路。生於斯,長於斯,作為香港的一份子,筆者坐言起行,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反思過去,迎戰將來。


香港典章制度
1842年鴉片戰爭,滿清戰敗,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的典章制度源自英國,一股保守右翼文化思潮—改革(Reform) ,即主流歐洲文化(如自由主義,公民社會)。在英國管治這一百五十多年間,香港的中國人學了源自英國的精英管治(elitism) 和習慣法(common law) ,以及源自美國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及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1]

主流歐洲文化源自中世紀神權和皇權被打破之後,經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轉化成現今「個體獨立自由,社會由下而上多元互動」文化[2],承認人的局限,卻不斷挑戰人的局限,強調自我完善。其宇宙觀,終極本體仍是神,人衹能趨近上帝,不能代表上帝,代替上帝。而維繫這文化的,是典章制度(理念法則,廉潔政府,三權分立,公平公開遊戲規則),自省能力(言論自由,傳謀監督)和公民素質(思辨能力,仁愛,智能,勇氣)等三大支柱。香港因是英國的殖民地,無代價地接駁上這文化座標,然而,學不到十足,祗知其形,不知其義,使回歸之後,錯漏百出。


香港社會及政治制度形成和特質
從地理條件來看,香港擁有優良深水港,但缺乏自然資源,居民的糧食和其他日用品大部分依賴進口,同時與內地連接之道路網尚未完善。而當時輪船噸位仍小,在1840年代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在香港實行自由港政策,允許商品自由進出,不收關稅,鼓勵商人把商品運到香港這個荒蕪小島。1848年後,香港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貨品、資金、技術和人才,隨著轉口貿易的發展,相關行業如航運、貨倉、通訊等也相繼興起[3]。而這種全天域開放,造就了香港的今日的成就,亞太區商品、資金和資訊交易和交流中心的形成。要維繫這種高度外向形經濟體系的生存空間,必須要一個可以保障交易之高度自由的制度,以現代政治學術語來說,即一個公平公開、高預測性的遊戲規則。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給予香港一張很好的保護傘,使香港成為一個逃避動盪的避難所。香港是一個百份百高流動性移民社會,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文革到八十年代初取消抵壘政策為止,內地難民紛紛逃到香港。到八十年代,有近一半港人不是在香港出生的[4]。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加上「過客心態」的移民,這一人口結構對香港的社會制度,與日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四九年共產黨解放中國大陸之後,實行社會主義,將私營企業國有化,一批上海和廣東的商人,紛紛挾著資本和技術逃到香港,當中大部份是從事紡織及製衣。加上大量因逃避共產黨統治而逃到香港的難民,為紡織及製衣業這類勞工密集行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使香港於五十年代中後期,紡織及製衣業成為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從六零年到七零年紡織及成衣商品佔香港出口百分之四十五或以上[5]。三反五反和文革時期,香港又接濟國內同鄉。到越戰期間,香港因為是英國殖民地,是美軍臨去越南之前或度假常到之處,即是蘇絲黃年代。七十年代末,中國開放改革,土地,人工相對香港便宜,港商把工廠北移,國內成為港商生產基地,如此同時,亦因為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為海峽兩岸的中介人,轉口貿易因而蓬勃起來。

總括來說,由於香港的人口具高度流動性,以及大量擁有「過客心態」的住民,他們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又缺乏安全感,沒有想過以香港為家,對將來沒有期望,形成一種祗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講求現實的實用主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桌食飯,各自修行」,「誰沒欠了誰」本身正是香港意識的反映,更是一般香港人的生活座佑銘[6]。「過客心態」雖自七十年代中期有所轉變,但筆者認為,「過客心態」依然植根於普遍港人心中。

除此之外,香港社會經濟階層即是社會階層[7],社會每每以賺錢多寡來評價人的本領高低,傅謀往往介紹成功人仕,大都是宣傳他駕名車,住大屋,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賺第一桶金。李嘉誠是很多香港人心目中偶像更是鐵証。殖民地時代,匯豐銀行大班,怡和大班必是行政局成員。在回歸後,商界代表穩坐行政會議位置和立法會功能議席。政府在重大決策時,大財團利益必被充分照顧。法定機構如機場管理局,藝術發展局,必有商界代表。

英治時期,為方便管治,不鼓勵獨立思考,祗從器用角度思考,社會只培訓技術人員,或單一專業技能人士,如會計師,醫生。我們有出色的執行人員,卻沒有出色的決策者。政府從來沒有政策研究的習慣,民間政策研究因資源不足而發展不前。教育政策上,港英政府「配合」香港人過客心態,不鼓吹愛國(中國或英國)教育,不鼓吹以香港為家,不鼓勵甚至間接鼓勵港人篾視文史哲。使維繫香港典章制度的公民素質中之思辨能力受到局限,仁愛和勇氣得不到孕肓,社會自省能力出現問題。

政治上港英政府實行畸型商人政治,他們霸佔政治位置,各謀其利,不會主動提出有利香港長遠發展方案,只是幫閑、幫兇、但不幫忙[8],更不會犧牲短期私利以換取遠期利益,不會主動對公益文化藝術事業作出有視野承擔和支持。香港只有財閥,沒有現代資本家。現代資本家發財立品並重,獎勵文教,主動參政,為社會出謀獻策,願意犧牲短期私利以換取社會持續發展,遠期私利[9]。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資本家的表現,值得香港商界朋友三思。

在管治香港一百多年間,英國留給香港最寶貴資產,乃現代化典章制度,公平公開遊戲規則,法治,廉潔政府,言論自由。但現代化典章制度背後理念及如何維持和完善,英國人沒有傳授給我們;回歸前留下的短暫不全面的民主政治,在中國政府和香港商政既得利益者反對下,沒有加以鞏固和理論化,典章制度有崩潰迹象。香港住民過客心態令社會自省能力得不到健康發展,香港長遠發展受到阻礙。


結語
香港已不再是英國殖民地,中國已不再封閉,香港在過去賴以成功之因素,祗剩下現代化典章制度。香港擁有現在的特殊地位,正因為我們的我們典章制度之優勢,我們必須惡補其背後理念並加以完善,帶領中國走上富盛之路。

反思系列一之三 (完成於二零零二年四月三十日)


[1] 陳雲,〈香港的典章制度如何傳承?— 辨正香港與大陸的文化衝突〉,《信報》,二零零零年

[2] 洪清田,〈前言: 香港第一次本土的中國文化論戰〉,《天書 Impossible 論香港的中國文化教育》,青文書屋,二零零零年,頁xxiii - xxv
[3] 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20
[4] 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24
[5] 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31,表七

[6] 呂大樂,〈香港故事—「香港意識」的歷史發展〉,《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2
[7]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36

[8]陳雲,〈以黃老之學,觀香港大勢〉,《信報》,二OOO年九月二十一日
[9]陳雲,〈網絡狂潮與新資本家風範〉,《信報》,二OOO年二月二十四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