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名「香港本土」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及范國威去信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希望公眾關注香港新聞界日漸慣用大陸譯名及措詞,同時呼籲新聞界提高「對文字的敏感」,避免使用大陸用語。
雖然部份措詞例子有誤,甚至有爭議,如中國大陸的「微電影」等於香港的「小電影」(註1),大陸的「富二代」等於「二世祖」。但要求合理,也是遲了。不知何解,近六至七年,部份香港九七前沿用的譯名,如維珍尼亞州,麻省,聖地牙哥及杜拜等,變成大陸常用的弗吉尼亞州,麻薩諸塞州,聖迭戈及廸拜。而九七前沿用的外地地名及人名翻譯原則也沒有了,全部使用大陸譯名。美國第一夫人米雪,變成米歇爾便是一例。米雪是香港資深女星,英文名與美國第一夫人相同。米雪,較米歇爾接近華夏名字,亦來得優雅。
而在下最不明白的,是節目被訪者明明說「中國大陸」或「大陸」,字幕就變成「內地」。「內地」一詞,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廣泛使用,其貶義內涵,台灣民眾好清楚。箇中原因,傳媒必須說個明白。
自曾蔭權政府到今天梁振英石敬瑭政府,公文中不斷使用共產中文,如「加大力度」,「抓緊機遇」,「優化」,甚至「零容忍」(註2),代替九七前的措詞「加強」,「把握機會」,「改善」,「禁絕/不容許」。
語言反映思想,也影響思考。務虛而且詞不達意的措詞,反映政府可以隨時反悔,不負責任及胡作非為的作風。香港自我放棄原有的優雅譯名及務實措詞,跟隨大陸一套,是赤裸裸的賣港行為。如這是中港融合,實是赤裸裸的殖民主義,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已變成謊言。
香港是華夏遺民城邦,捍衛華夏文化及自己的生活方式,抗拒中共殖民,撥亂反正,用回原本的譯名及措詞,是天經地義之事。
註1:香港稱為小電影的,是指色情電影(Porn Movie),大陸的微電影,應是香港的獨立短片
註2:零容忍是Zero Tolerance 的中文翻譯
Wednesday, July 17, 2013
Wednesday, June 19, 2013
風起雲湧時,嶺南人,迎戰吧!
嶺南選校長的風波,不僅是嶺南的大事,也是全香港的事,關係到香港的大學教育。嶺南淪陷,其他大學也不能幸免。
星期一本人也有以校友身份出席諮詢會。聽完陳智思閉門(此安排本人有保留)解釋校長遴選過程,本人有一個極大的疑問,為何不能由副校長處任,直至找到合適人選,於是問陳智思以副校長處任的可行性,而陳智思回答可以,只是當校董會不通過鄭的任命才實行。既然可以由副校長處任,即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為何必須要在下學年開始前找到替任人?時間這麼迫切,動機的確可疑。
星期一本人也有以校友身份出席諮詢會。聽完陳智思閉門(此安排本人有保留)解釋校長遴選過程,本人有一個極大的疑問,為何不能由副校長處任,直至找到合適人選,於是問陳智思以副校長處任的可行性,而陳智思回答可以,只是當校董會不通過鄭的任命才實行。既然可以由副校長處任,即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為何必須要在下學年開始前找到替任人?時間這麼迫切,動機的確可疑。
再者,陳智思解釋新校長的九項要求中,其中一項要熟悉本港社會環境,本人亦甚有保留。有這個條件,以後不用在外國請校長了,變成塘水滾塘魚。不能將外國Liberal Arts Education最優秀人才帶入香港,阻礙香港吸受新思維。為什麼一定要熟悉本港社會環境?不能來到香港才了解嗎?而本人也不明白,為什麼香港的大學,在九七後一定要請華人,不論本地或海外當校長?請高人指點。
到了鄭國漢答問時間,本人問了鄭國漢四個問題。他的回應,引證了本人早前的看法。他只是中大膠樽義之流的水平,他是否梁粉已經不重要,而是他的能力及視野,不適合在當前香港守護嶺南。更不用說撥亂反正,帶領嶺南前進。
其中一條,本人問了鄭國漢如有附近屋苑住戶投訴學生宿舍噪音,警方到校長宿舍問你拿身分證,他會如何做。他的回應,只是說要平衡利益,聲稱是犯不犯法的問題,反映思維是行政人員的思維。陳坤耀當年,是強調嶺南落地先於私人屋苑,屋苑住戶買了單位,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嶺南使他們單位有保值價值,大學學生搞活動是正常事,大聲點是常識。買家應該預計得到,所以陳坤耀認為他們不應經常投訴,單位有保值價值同時,要接受噪音。看看分別吧!誰真的維護學生權益?見微知著,鄭國漢回答如學生參與佔中被補,他會到警局保釋他們,不知到時是否真的做到。
陳坤耀是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牛津大學是一所全人教育的古典大學。他訂下嶺南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方針,不是憑空想像。他的行事作風或有爭議,但不能否認他真的為嶺南長遠著想。可悲的,今天嶺南校董會如此不濟,恐將陳坤耀辛苦十二年建立的基業毀掉,甚至毀了當年在香港復校的嶺南先賢的心血。
嶺南人不需要向嶺南說再見。嶺南由在香港復校到今天,也經歷不少辛酸日子。更不用說廣州嶺南的日子。但今天是嶺南在香港復校以來最嚴峻時刻,是不爭的。仗一定要打,身為嶺南人,本人也必會盡我所能,捍衛嶺南。
Friday, May 24, 2013
告別悲情贖罪,告別支聯會
今年支聯會的六四主題定為:「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平反六四,永不放棄」,引起本土派市民不滿,網上號召不參加六四燭光晚會,打破了多年的禁忌,引發一場劃時代的辯論,意義深遠。
在下在這星期不斷強調,悼念六四不是支聯會的專利,任何人或團體都有權舉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不去維園支聯會的燭這些光晚會,不代表忘記六四。參與維園晚會,只是港人多年來的習慣,可以改的。去年六四,已有團體在文化中心外折翼天使雕像下默哀獻花,悼念六四反人類暴行。不滿支聯會,仍認為有悼念意義的,在下鼓勵你們自行舉行悼念活動。
支聯會當初成立的目的,是支援中國的民主運動,以「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為五大工作綱領。八九民運以六四屠城終結,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支聯會在中國民主運動寸步難行,政治環境節節收緊,政治改革從未展開的大環境下,做了什麼具體工作落實五大綱領,從它的工作報告窺知一二。除當初黃雀行動有實質成果外,近年列出的具體工作,得罪說句,只有在中國大陸旅客活動集中的地方,派發宣傳單張,介紹八九民運歷史和民運訊息有丁點宣傳作用,其餘的,如發表聲明及新聞稿,協助年宵及有關民運紀念品的推廣活動,協助屬會傳遞民運刊物及訊息等工作,不少只是姿勢,在下懷疑其成效根本不彰,對實現五大綱領毫無幫助。有批評指支聯會主要工作,是每年一度的悼念活動及燭光晚會。從它的工作報看來,不是全無道理。假設支聯會的成立目的今天仍正確合時,香港人的角色是支援,中國大陸人民才是主角。中國大陸人民不起來抗爭,不會結束一黨專政、不可建設民主中國。而悼念與建設民主中國、結束一黨專政實現沒有關係。共和憲政是要靠爭取,結合本土利益及啟蒙人民而來的。
老實說,在香港推骨牌,遊行,叫口號,甚至點燭光,對釋放民運人士、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等綱領,沒有幫助,有的只是個人心靈上的安慰。在下必須重申,六四是香港人的民主意識醒悟的分水嶺,亦是華夏文明史上的黑暗日子,身為避秦遺民及其後代的香港人,仍要認識,可以香港本土的方式,弔民伐罪為原則悼念及譴責,不是以今天支聯會的悲情贖罪方式悼念。
一個沒有中華文化內涵,心中只有黨的利益,沒有人民的境外殖民政權,根本當你無到。六四屠城,有人性的,都知道是反人類暴行,不容爭論的。求這個劣質政權「平反」,簡直緣木求魚,也沒有必要。中共不會因為數十萬人參與燭光晚會而感動,主動重新評價六四,還當事人清白的,反而會因權鬥,藉重新評價六四打倒對手。這些道理,支聯會核心人物不會不明白。若今天支聯會真心相信他們做的事是對的,不是繼續務虛,支聯會核心人物請立即下台,重新檢討五大工作綱領是否仍合時,重新定立實踐工作。
至於「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不少論者已批評了。在下也於拙文《國民教育,毒在那裡》中也說明,今天的中國,沒有中華文化內涵,只是黨國。要香港人愛沒有中華文化內涵,不當香港人是同胞的所謂中國人,當他們是同族,實在強人所難,不合情理。支聯會核心人物所屬的政黨,在香港人利益受損時,不為港人出頭,亦是主因。
吾友日前提到一個比喻,說明香港人不去六四晚會的原因,值得深思。
奧斯威辛比六四更不人道,為何香港人不去哀悼?因為親疏的關係。同族比較親,是人之常情。等於九一一,同是美國人,紐約市民比美國中部市民感受深刻一樣。有意見認為去維園晚會,不等於認同支聯會,正確。但站台一齊叫口號,就不能說不認同支聯會了。
支聯會實現五大工作綱領成效不彰,在今天時局而言,更有檢討必要;支聯會核心人物所屬的政黨,在香港人利益受損時,不為港人出頭;中共殖民香港,中港兩地民主進程毫無進展,今天香港人醒悟,要捍衛本土利益,對抗中共殖民,要告別失敗,不再悲情贖罪,與支聯會及中國劃清界線,不無道理。對中共死心,準備與中國分手,民主黨害怕,共產黨更害怕!
在下在這星期不斷強調,悼念六四不是支聯會的專利,任何人或團體都有權舉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不去維園支聯會的燭這些光晚會,不代表忘記六四。參與維園晚會,只是港人多年來的習慣,可以改的。去年六四,已有團體在文化中心外折翼天使雕像下默哀獻花,悼念六四反人類暴行。不滿支聯會,仍認為有悼念意義的,在下鼓勵你們自行舉行悼念活動。
支聯會當初成立的目的,是支援中國的民主運動,以「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為五大工作綱領。八九民運以六四屠城終結,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支聯會在中國民主運動寸步難行,政治環境節節收緊,政治改革從未展開的大環境下,做了什麼具體工作落實五大綱領,從它的工作報告窺知一二。除當初黃雀行動有實質成果外,近年列出的具體工作,得罪說句,只有在中國大陸旅客活動集中的地方,派發宣傳單張,介紹八九民運歷史和民運訊息有丁點宣傳作用,其餘的,如發表聲明及新聞稿,協助年宵及有關民運紀念品的推廣活動,協助屬會傳遞民運刊物及訊息等工作,不少只是姿勢,在下懷疑其成效根本不彰,對實現五大綱領毫無幫助。有批評指支聯會主要工作,是每年一度的悼念活動及燭光晚會。從它的工作報看來,不是全無道理。假設支聯會的成立目的今天仍正確合時,香港人的角色是支援,中國大陸人民才是主角。中國大陸人民不起來抗爭,不會結束一黨專政、不可建設民主中國。而悼念與建設民主中國、結束一黨專政實現沒有關係。共和憲政是要靠爭取,結合本土利益及啟蒙人民而來的。
老實說,在香港推骨牌,遊行,叫口號,甚至點燭光,對釋放民運人士、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等綱領,沒有幫助,有的只是個人心靈上的安慰。在下必須重申,六四是香港人的民主意識醒悟的分水嶺,亦是華夏文明史上的黑暗日子,身為避秦遺民及其後代的香港人,仍要認識,可以香港本土的方式,弔民伐罪為原則悼念及譴責,不是以今天支聯會的悲情贖罪方式悼念。
一個沒有中華文化內涵,心中只有黨的利益,沒有人民的境外殖民政權,根本當你無到。六四屠城,有人性的,都知道是反人類暴行,不容爭論的。求這個劣質政權「平反」,簡直緣木求魚,也沒有必要。中共不會因為數十萬人參與燭光晚會而感動,主動重新評價六四,還當事人清白的,反而會因權鬥,藉重新評價六四打倒對手。這些道理,支聯會核心人物不會不明白。若今天支聯會真心相信他們做的事是對的,不是繼續務虛,支聯會核心人物請立即下台,重新檢討五大工作綱領是否仍合時,重新定立實踐工作。
至於「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不少論者已批評了。在下也於拙文《國民教育,毒在那裡》中也說明,今天的中國,沒有中華文化內涵,只是黨國。要香港人愛沒有中華文化內涵,不當香港人是同胞的所謂中國人,當他們是同族,實在強人所難,不合情理。支聯會核心人物所屬的政黨,在香港人利益受損時,不為港人出頭,亦是主因。
吾友日前提到一個比喻,說明香港人不去六四晚會的原因,值得深思。
有一個女人,過去每一年都對一個男人哭哭啼啼,埋怨及要求她的男人不要再背著她到處留情。但今年當女人知到他出面又有女人的時候,女人只是冷淡對待。然後再對他說一句: 「嗯,你放心去玩吧。」大概,這就是分手前的最後通牒。
如果你明白故事中女人的心淡,你就會明白今年香港的六月四號將會發生什麼事。香港人不去六四,不是因為忘記了六四,而是因為已經對中共及其他無能的支聯會恨之入骨,香港人正準備與中國分手。
奧斯威辛比六四更不人道,為何香港人不去哀悼?因為親疏的關係。同族比較親,是人之常情。等於九一一,同是美國人,紐約市民比美國中部市民感受深刻一樣。有意見認為去維園晚會,不等於認同支聯會,正確。但站台一齊叫口號,就不能說不認同支聯會了。
支聯會實現五大工作綱領成效不彰,在今天時局而言,更有檢討必要;支聯會核心人物所屬的政黨,在香港人利益受損時,不為港人出頭;中共殖民香港,中港兩地民主進程毫無進展,今天香港人醒悟,要捍衛本土利益,對抗中共殖民,要告別失敗,不再悲情贖罪,與支聯會及中國劃清界線,不無道理。對中共死心,準備與中國分手,民主黨害怕,共產黨更害怕!
Saturday, May 04, 2013
守規則就是好學生?
近日,一隻鴨搞到全城瘋狂。無計,香港自九七後漸漸大陸化,品味庸俗化。好東西少見了,當有正常的,富美感又通俗的商品出現,自然前仆後繼去朝聖呢。
問題來了,網上傳上數張貌似小學生或幼稚園學生,站上鴨仔背部,由於管理公司規定不准攀爬,理所當然,很多衛道之士批評,說無家教,不守規則,教師又怎樣怎樣,不如炒了這班教師。有意見更認為「大家都不守秩序,社會便會大亂!」,「咁就真正『無王管』,世界大亂都似。」,「捉班細路去記缺點啦 影響市容呀」 。
這是一次很好的公民教育課,對象不單是學生,更是一眾家長及衛道之士。在下明知寫下此文會群情洶湧,得罪不少人,被老婆教訓撩是鬥非,本著說理精神,仍值得提出與大家討論。
在下認為不准攀爬這個安排,的確好有討論價值。香港社會從來不鼓勵思考規則背後的原因,沒有意識或不敢挑戰規則對錯好壞,假設規則一定是對的好的。不守規則是大逆不道。在下不是否定所有規則及規則的作用,守合理的規則仍是正確的道德行為,有利社會運作,令大家得益。
相信讀者多數在商業機構任職,會明白風險這個概念。不妨代入主辦機構角色想想,想像下有人爬上鴨仔,從鴨仔跌下來,受損傷,即使是輕傷,或多人同一時間爬上鴨背,有人跌下來受損傷,萬一上了報紙傳媒,及在社交網站及討論區被輿論聲討,群情洶湧,多人投訴,主辦機構就大鑊也。主辦機構為了不想承擔此風險,不論風險可能只是很少,加上又方便管理,不用請太多人清潔,成本低,效益高,所以不准攀爬了。反正香港人視規則神聖不可侵犯,通常都會合作,所以一定不會出事。正正是因為這種官僚理性主義,加上香港人的投訴文化(註:投訴不是壞事,只是在香港有點變質),出了問題便一刀切禁止,矯枉過正,其後果更是減少市民活動空間,助長地產霸權。官僚理性主義,很大程序是方便管理而已。
在一個正常城市,人們不會為守而守規則,會思想背後的意義,也不會動不動訂下規則要人守的。規則愈多,代表多限制,不利創新及思考新事物。但沒有規則不能有效更易運作,兩者要平衡。可惜,香港的公民教育,沒有教導學生這些知識。
至於「教」的問題,在下都是父親,有時在童真及規則間也難以取捨。爬天橋爬窗當然不可以。但爬上鴨身有何問題呢?以下不准爬的理由,以今天香港人的公民水平,算是合理的:「如果損壞,下一個人便沒得看,對下一個人不公平,又如果太多人在鴨背上,自己或使他人會跌倒受傷,所謂公德心。」不過,大家想深一層,為何會太多人在鴨上?如果學生家教好的,受過適當教育,便會守秩序,安全地玩,不會同時間太多人在鴨上。而損壞使下一個沒得看,也是珍惜與否及公德心的問題。如果小朋友不懂,正正是家長的問題!家長沒有教,或沒有這個知識,不懂教。只識守規則,不清楚背後的原理,是沒有意義的,也是教壞下一代。再者,大家可曾想過鴨背的設計,根本是容許人家站上去的。香港已經很多規矩,又很納悶了。這是一個商業活動,即使容許三數隻鴨可以有秩序地站上鴨背已可滿足多數人的期望,有保安維持秩序的,主辦單位已經計過數,有賺的,大家實不必為商業機構擔心。再退一萬步,如果香港人的質素真的如此高,又有公德心,為何不准在守規矩秩序下站上鴨背?懇請各位高枱貴手,盡可能給小孩一點童真吧!除非大家對香港家長及香港教育沒有信心,為防出醜,一律禁止算吧,反正香港人不會質疑原因。
在外國,同類型商業公開室外展覽,會否容許人爬上鴨背?會的理由是什麼?不會的,理由又是什麼?香港人經常出門,見過世面,大家不妨想一想。做法有二。一是親民,容許人站上鴨背,因為人家的確有公民質素,會守秩序加上損耗有限,人家不會如此算盡,與民同樂也;一是像博物館般,只准遠觀,不可觸摸。
在下講了很多次,香港的公民教育真的非常失敗,必須全盤重寫。教師及家長的政治知識,得罪說句,連小學雞都不如。香港人仍不懂質疑規則背後的原理,不知道為何要有這些規則,只會繼續做奴隸,被剝削。
問題來了,網上傳上數張貌似小學生或幼稚園學生,站上鴨仔背部,由於管理公司規定不准攀爬,理所當然,很多衛道之士批評,說無家教,不守規則,教師又怎樣怎樣,不如炒了這班教師。有意見更認為「大家都不守秩序,社會便會大亂!」,「咁就真正『無王管』,世界大亂都似。」,「捉班細路去記缺點啦 影響市容呀」 。
這是一次很好的公民教育課,對象不單是學生,更是一眾家長及衛道之士。在下明知寫下此文會群情洶湧,得罪不少人,被老婆教訓撩是鬥非,本著說理精神,仍值得提出與大家討論。
在下認為不准攀爬這個安排,的確好有討論價值。香港社會從來不鼓勵思考規則背後的原因,沒有意識或不敢挑戰規則對錯好壞,假設規則一定是對的好的。不守規則是大逆不道。在下不是否定所有規則及規則的作用,守合理的規則仍是正確的道德行為,有利社會運作,令大家得益。
相信讀者多數在商業機構任職,會明白風險這個概念。不妨代入主辦機構角色想想,想像下有人爬上鴨仔,從鴨仔跌下來,受損傷,即使是輕傷,或多人同一時間爬上鴨背,有人跌下來受損傷,萬一上了報紙傳媒,及在社交網站及討論區被輿論聲討,群情洶湧,多人投訴,主辦機構就大鑊也。主辦機構為了不想承擔此風險,不論風險可能只是很少,加上又方便管理,不用請太多人清潔,成本低,效益高,所以不准攀爬了。反正香港人視規則神聖不可侵犯,通常都會合作,所以一定不會出事。正正是因為這種官僚理性主義,加上香港人的投訴文化(註:投訴不是壞事,只是在香港有點變質),出了問題便一刀切禁止,矯枉過正,其後果更是減少市民活動空間,助長地產霸權。官僚理性主義,很大程序是方便管理而已。
在一個正常城市,人們不會為守而守規則,會思想背後的意義,也不會動不動訂下規則要人守的。規則愈多,代表多限制,不利創新及思考新事物。但沒有規則不能有效更易運作,兩者要平衡。可惜,香港的公民教育,沒有教導學生這些知識。
至於「教」的問題,在下都是父親,有時在童真及規則間也難以取捨。爬天橋爬窗當然不可以。但爬上鴨身有何問題呢?以下不准爬的理由,以今天香港人的公民水平,算是合理的:「如果損壞,下一個人便沒得看,對下一個人不公平,又如果太多人在鴨背上,自己或使他人會跌倒受傷,所謂公德心。」不過,大家想深一層,為何會太多人在鴨上?如果學生家教好的,受過適當教育,便會守秩序,安全地玩,不會同時間太多人在鴨上。而損壞使下一個沒得看,也是珍惜與否及公德心的問題。如果小朋友不懂,正正是家長的問題!家長沒有教,或沒有這個知識,不懂教。只識守規則,不清楚背後的原理,是沒有意義的,也是教壞下一代。再者,大家可曾想過鴨背的設計,根本是容許人家站上去的。香港已經很多規矩,又很納悶了。這是一個商業活動,即使容許三數隻鴨可以有秩序地站上鴨背已可滿足多數人的期望,有保安維持秩序的,主辦單位已經計過數,有賺的,大家實不必為商業機構擔心。再退一萬步,如果香港人的質素真的如此高,又有公德心,為何不准在守規矩秩序下站上鴨背?懇請各位高枱貴手,盡可能給小孩一點童真吧!除非大家對香港家長及香港教育沒有信心,為防出醜,一律禁止算吧,反正香港人不會質疑原因。
在外國,同類型商業公開室外展覽,會否容許人爬上鴨背?會的理由是什麼?不會的,理由又是什麼?香港人經常出門,見過世面,大家不妨想一想。做法有二。一是親民,容許人站上鴨背,因為人家的確有公民質素,會守秩序加上損耗有限,人家不會如此算盡,與民同樂也;一是像博物館般,只准遠觀,不可觸摸。
在下講了很多次,香港的公民教育真的非常失敗,必須全盤重寫。教師及家長的政治知識,得罪說句,連小學雞都不如。香港人仍不懂質疑規則背後的原理,不知道為何要有這些規則,只會繼續做奴隸,被剝削。
Wednesday, April 10, 2013
諸神的黃昏
李柱銘的普選提名制度建議一出,在網路世界批評四起。孔誥烽老師在面書明言:「在北京的預選框框内談細節,一談就死,一收貨就末日,不單香港人以後失去了爭取普選的正當性,國際社會亦會接受北京已經交了貨,香港的未來,就此冰封。相反如果民主派拉倒設有預選的方案,2017原地踏步,則北京仍要在港人和國際社會面前背負走數的責任,爭取普選可以繼續,到2047、2057、2067都可以。寧願原地踏步,也不走錯路!說這次政改是最後機會,是糖衣毒藥,只會讓大家更容易求其收貨。 」實在一矢中的。讀過點中國近代史都知道,共產黨一向欺善怕惡,它要和你談判,即代表它打不過你。2010年的政改談判後的禍害及中共如何走數,李柱銘恐怕忘記了。不過,此時李柱銘提出此建議,是給予香港人飲的清醒水,對香港而言,好事。
原來一切只是為了入閘。可以入閘便可妥協,接受篩選,反映這位民主黨元老根本無想過要戰鬥,一心只想做宋江。陳雲早前的評論全實現了,「香港的民主黨代表的是離地的中產階級(absentee middle class)利益,而保持香港的現狀,更有利於這批離地中產的職業上升和財富增值」。什麼佔領中環,當初誓言堅拒篩選機制,普選要合乎普世原則,全屬騙局。李柱銘的建議,等於未戰已示敗。民主派元老與共產黨交手數十年,不應那麼蠢,連共產黨是什麼貨色也不知。如果因私心太重,不惜出賣下二代香港人的利益,斷送香港前途,換取自己的光榮引退,無疑是賣港賊所為。過去,香港民主派(尤其是民主黨),從來預設失敗,沒有執政意志。政治運動於他們而言,只是心靈安慰和心理治療。不斷失敗,不斷爭取,不用靠政績而可取得選票,的確是穩賺的如意算盤呢。一個預設失敗的政黨,其自身的利益不是與香港本土利益掛鉤,根本沒有資格代表香港人。
如李柱銘不收回這建議,以為可尋求漂亮的日落,留下更爛的攤子給下一代的話,今天便是你們民主派大佬輩諸神的黃昏。精明的香港人,請認清他們的真面目,踢走他們吧!
原來一切只是為了入閘。可以入閘便可妥協,接受篩選,反映這位民主黨元老根本無想過要戰鬥,一心只想做宋江。陳雲早前的評論全實現了,「香港的民主黨代表的是離地的中產階級(absentee middle class)利益,而保持香港的現狀,更有利於這批離地中產的職業上升和財富增值」。什麼佔領中環,當初誓言堅拒篩選機制,普選要合乎普世原則,全屬騙局。李柱銘的建議,等於未戰已示敗。民主派元老與共產黨交手數十年,不應那麼蠢,連共產黨是什麼貨色也不知。如果因私心太重,不惜出賣下二代香港人的利益,斷送香港前途,換取自己的光榮引退,無疑是賣港賊所為。過去,香港民主派(尤其是民主黨),從來預設失敗,沒有執政意志。政治運動於他們而言,只是心靈安慰和心理治療。不斷失敗,不斷爭取,不用靠政績而可取得選票,的確是穩賺的如意算盤呢。一個預設失敗的政黨,其自身的利益不是與香港本土利益掛鉤,根本沒有資格代表香港人。
如李柱銘不收回這建議,以為可尋求漂亮的日落,留下更爛的攤子給下一代的話,今天便是你們民主派大佬輩諸神的黃昏。精明的香港人,請認清他們的真面目,踢走他們吧!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本土無罪,重建香港主場!
正在寫陳雲的〈殖民遺恨—感懷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讀後感之際,藝發局頒了首屆藝評獎金獎給來自北京的藝評人賈選凝,獎金五萬元。她的得獎作品狠批《低俗喜劇》,認為該片「(導演)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賈選凝的藝術評論及藝發局的決定,正正引證了陳雲的論述,香港不少政黨如民主黨,社運人及文化人,中國情花毒中毒太深,對中國的不必要內疚及膽怯,已去到放棄自己的文化,讓出香港的主場,逐香港人出香港的境地矣。
賈小姐的文章是否藝術評論已有好大爭議。單從她在文中的評論所言,與胡恩威早前的看法如出一轍。遺憾地,作者將低俗等同低層次,犯了原則性錯誤。黃霑的不文集都好低俗,尹光的歌曲也是。但是尹光的歌曲反映社會現況,絕不低層次。低俗的表現手法,不等於低層次內涵。至於什麼「精神勝利法」,中共在抽水的時候,敢將孫燕姿,李安當成中國人,刪除李安「感謝台灣」的發言去麻醉國民,實是「精神勝利法」的佼佼者。只是不少香港文化人,沒有政治知識,看不到她身後中共帝國的影子,還以為現在仍是八九十年代英治時期般,承陳雲文中所言,「英國人替香港盤算高層次的管治戰略及道德判斷」,當時的中國人仍未道德淪喪,中國仍是他們想像中的理想中國。「英國人嚴格規管上層人的道德與行為舉止,也要中層人有馴服和有歸屬感,對下層人放任。」下層人不懂英文,只是不能進入上流社會,但仍能搵到兩餐,儲點積蓄。不同九七後,會因普通話不靈光而被中國人打,而成千上萬中國人來港的消費行為,更令商鋪單一化,令香港人無定立足,做到死仍憂柴憂米。
九七後,香港正正是很多上層及中層人,放棄自己的獨有文化及習慣,如粵語和正體字,改用共產中文及殘體字,破壞香港制度,出賣香港利益,以為緊跟中國,拍著中國官二代,富二代在香港,中國一齊搵銀便會繼續發達,利益直到永遠。今天傳媒及文化人將好端端的「維珍尼亞州」變了「弗吉尼亞州」;「麻省」變了什麼「諸塞」;講者明明講中國大陸,字幕也變成內地;英國首相「金馬倫」變成「卡梅倫」;美國第一夫人「米雪」,變成「米歇爾」;「近距離」變成「零距離」;機遇要「抓緊」,後因批評久了,才變回把握機遇。好快「碧咸」也會變成「貝克漢姆」了!
賈小姐最恐佈的,是以下言論:
「...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因為只拍給香港/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什麼什麼。只字還加上引號,潛意識表現出天朝主義,暗示只要拍給香港,便可以亂來,只拍給香港人看的電影是一種罪惡。事實是正正因為不少電影投資人,放棄香港,沒有再拍攝本土電影給香港人看,才會出現《低俗喜劇》自我嘲諷,要用香港的低俗去訴說去香港化,賈小姐根本沒有考慮香當前港社會環境去立論。拍攝本土電影給自己香港人看絕對應份之事!臨時起意即興拍攝雖是香港電影界的壞習慣,王家衛的電影也有,但王家衛的電影是否低俗,相信讀者自有公論。
賈小姐在港讀碩士,一點民主自由知識也學不到,也不入鄉隨俗,好好觀摩香港的好壞,反而以一種大中國天朝主義心態,以君臨天下的姿勢,在香港指指點點。可悲的是香港的文化人及左派仍假裝見不到,自居於邊緣,不去捍衛香港人的尊嚴。可喜的,看到在主場新聞及一些討論區的留言,不少香港人開始醒悟。今天已不是八九十年代,西歐國家也自身難保,一走了之已行不通矣。唯有放棄大一統思想,讓出香港的主場的文化人及政黨,重建香港主場,捍衛香港才是上策。
九七後,香港正正是很多上層及中層人,放棄自己的獨有文化及習慣,如粵語和正體字,改用共產中文及殘體字,破壞香港制度,出賣香港利益,以為緊跟中國,拍著中國官二代,富二代在香港,中國一齊搵銀便會繼續發達,利益直到永遠。今天傳媒及文化人將好端端的「維珍尼亞州」變了「弗吉尼亞州」;「麻省」變了什麼「諸塞」;講者明明講中國大陸,字幕也變成內地;英國首相「金馬倫」變成「卡梅倫」;美國第一夫人「米雪」,變成「米歇爾」;「近距離」變成「零距離」;機遇要「抓緊」,後因批評久了,才變回把握機遇。好快「碧咸」也會變成「貝克漢姆」了!
賈小姐最恐佈的,是以下言論:
但這恰恰是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臨時起意即興拍攝,交出一個東拼西湊的故事,因為「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夠爛夠俗夠低級,就能令他們high至極;因為要滿足港人,所以要盡情釋放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內部人們壓抑心底的粗俗低劣,將guilty pleasure 變成guilt-free pleasure。
「...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因為只拍給香港/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什麼什麼。只字還加上引號,潛意識表現出天朝主義,暗示只要拍給香港,便可以亂來,只拍給香港人看的電影是一種罪惡。事實是正正因為不少電影投資人,放棄香港,沒有再拍攝本土電影給香港人看,才會出現《低俗喜劇》自我嘲諷,要用香港的低俗去訴說去香港化,賈小姐根本沒有考慮香當前港社會環境去立論。拍攝本土電影給自己香港人看絕對應份之事!臨時起意即興拍攝雖是香港電影界的壞習慣,王家衛的電影也有,但王家衛的電影是否低俗,相信讀者自有公論。
賈小姐在港讀碩士,一點民主自由知識也學不到,也不入鄉隨俗,好好觀摩香港的好壞,反而以一種大中國天朝主義心態,以君臨天下的姿勢,在香港指指點點。可悲的是香港的文化人及左派仍假裝見不到,自居於邊緣,不去捍衛香港人的尊嚴。可喜的,看到在主場新聞及一些討論區的留言,不少香港人開始醒悟。今天已不是八九十年代,西歐國家也自身難保,一走了之已行不通矣。唯有放棄大一統思想,讓出香港的主場的文化人及政黨,重建香港主場,捍衛香港才是上策。
Sunday, February 24, 2013
(轉載)陳雲:殖民遺恨——感懷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陳雲:殖民遺恨——感懷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明報 2013年2月24日
【明報專訊】泛民靠左翼,左翼靠泛民。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香港的左翼聽命於右傾的學者和民主黨,右傾的學者和民主黨也依靠左翼給予道德價值及行動刺激。上星期《明報》星期日副刊,「激情回歸理性重整人心的社運」 ,就上演一場匪夷所思的左右翼團結會談,法學家戴耀廷教授與社運界葉寶琳、王浩賢、周諾恆、陳倩瑩侃侃而談。戴教授勸誡社運人,要收斂激情,要用理性引導,周諾恆低頭不語,說戴的「口脗像老竇教仔」。
佔領光環,不是佔領中環
他們想佔領的是光環,不是中環。香港無左翼,也無右翼,只有愚昧而想佔領道德光環的中產。佔領中環無什麼可以說的,就是美國人的motto﹕Just do it,你唔do,就返屋企睡覺算啦。佔領光環令自己感覺良好,但面對中共,預計必會失敗,故此也毋須承擔成功之後的責任。佔領中環會成功,然後要普選、要執政,要承擔責任,要建設香港的主流社會,這是香港的中產unprepared的。他們一向是退出主流、空出主場,然後戴住邊緣的道德光環,吃一點有機蔬菜,喝一碗心靈雞湯,孤芳自賞。
香港的中產自我壓抑成這個模樣,要追溯香港的殖民歷史來解釋,就不得不看呂大樂教授去年出版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尤其是「殖民冷經驗」一章,充滿機智,發人深省。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建構了一個二元世界:統治階層的主流社會和被統治階層的民間社會。統治階層的「能見度」和「滲透性」極低,上流社會是英國人挑選和培育的,主流價值是曖昧而不言明的,香港的主場則是英國統治者捍衛而香港平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戰役或採用過什麼戰術的。直至如今英國殖民地的秘密檔案解封了,我們才知道一鱗半爪。香港的民間生活經驗,可以看出殖民政府統治的效果,卻不能推論出它的道德動機。只可以說,殖民統治者的道德動機來自冷戰與抗拒赤化的需要、來自維護英國王冠的榮譽,與來自海外殖民官的職業尊嚴。至於殖民政府捍衛香港主場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更是民間無法學到的。
中產階級空出主場,在邊緣玩樂
香港過去的主場,是英國殖民政府聯合本地的上流社會操盤的,本地中產只是負責執行,故此心思都用在技藝之上、用在工具之上,而不是用在道德思考、戰略盤算等高級智能範疇之上,也由於這些高級智能範疇被英國人代理了,華人進入現代化的智力障礙和道德障礙被英國人掃清了,香港的華人中產可以在職業範圍充分發揮技藝能力,可以拍心口將事情搞掂,做到又快又好,香港的專業中產對discipline、efficiency和streamlining有毒癮似的執迷,這種工匠尊榮(德文Handwerkerstolz),從中環的律師會計、尖沙嘴的洋服裁縫、飛機場的行李輸送到醫學院的外科手術,都是香港稱譽世界的絕學。這是工具理性的場域,can do和do it well and fast。至於價值理性,why shall I do it,what will happen if I don't do it的問題,香港的中產是不夠膽問的。阿媽(英女王)沒給他們這個膽。
英國殖民統治,採取的是上層緊迫、下層鬆動的做法,嚴格規管上層人的道德與行為舉止,也要中層人有馴服和有歸屬感,對下層人放任,但整體不理會中下層華人的意識形態內容,可以親英、親中或做世界公民。至於華人不染指主流、不涉足主場,英國人給他們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和豐富的發展機會。華人有自己的親英圈子,華人也有更多的親中圈子,部分歸屬於共產黨或國民黨資助的社交和精神生活圈子。世界公民的圈子疏離於主流,有一點本土意識但道德承擔薄弱,不足以支配主場,時刻處於嘲笑主流道德和華夏文化的游離狀態,卻爆發出好強的創作活力——這就是香港的庶民流行文化。
香港左右翼合流的怪誕政治
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是呂教授的書沒講的,香港爆發中英談判,而香港華人無法參與,被排斥出去。孤寂的心態,找到宣明會式的We Are the World(一九八五)的救助貧弱的國際關懷的道德寄託和周兆祥式的綠色環保的心靈救贖,八九天安門民運之後,本地中產也找到一點扶助中國民主以解救香港赤化的司徒華式的投機民族主義。然而,這些道德立場、民族主義和心靈價值是抽空地從外地入口香港的,沒有香港的根基。九七之後,面對中共帝國君臨、面對大陸雙非人、自由行這些貌似弱勢者的入侵,面對大陸毒食物的入侵,香港的中產只能呼籲包容,自己吃一點有機蔬菜。有餘暇的,就在自己後園或窗台,搞一點菜園村運動。
香港所謂右翼是高級中產,邊緣化的小資產階級。香港所謂左翼是低級中產,邊緣化的波希米亞人。他們都是左傾的,有一點浪漫和激情,在抗爭的時候,高級中產為低級中產做一點技術補課,低級中產為高級中產做一點行動先鋒。故此香港的政治運動,出現罕見的左右翼合流的怪現象。至於香港現在的主流——中共霸權+政府黨+地產霸權,也是失語的、不言明的,只是他們沒有英國人那種統管香港、安定中下層的能力,沒有給予中下層生存空間的慷慨,更沒有給予中下層個人發展空間的雅量。他們也不是右翼。英國人走了之後,香港的右翼是真空的。
不論是民主黨還是社運人,他們都是自居於邊緣而不夠膽進入主流,不夠膽建構主場。香港的民主黨是不捍衛本土的,香港的社運人是不反對中共帝國的。民主黨做可持續的議會反對黨,社運人搞可持續的街頭社運。他們忌憚現在的中共,就好似他們當年忌憚英國殖民政府。要理解香港舉世無匹的怪誕政治,必須回溯到殖民地的歷史。
明報 2013年2月24日
【明報專訊】泛民靠左翼,左翼靠泛民。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香港的左翼聽命於右傾的學者和民主黨,右傾的學者和民主黨也依靠左翼給予道德價值及行動刺激。上星期《明報》星期日副刊,「激情回歸理性重整人心的社運」 ,就上演一場匪夷所思的左右翼團結會談,法學家戴耀廷教授與社運界葉寶琳、王浩賢、周諾恆、陳倩瑩侃侃而談。戴教授勸誡社運人,要收斂激情,要用理性引導,周諾恆低頭不語,說戴的「口脗像老竇教仔」。
佔領光環,不是佔領中環
他們想佔領的是光環,不是中環。香港無左翼,也無右翼,只有愚昧而想佔領道德光環的中產。佔領中環無什麼可以說的,就是美國人的motto﹕Just do it,你唔do,就返屋企睡覺算啦。佔領光環令自己感覺良好,但面對中共,預計必會失敗,故此也毋須承擔成功之後的責任。佔領中環會成功,然後要普選、要執政,要承擔責任,要建設香港的主流社會,這是香港的中產unprepared的。他們一向是退出主流、空出主場,然後戴住邊緣的道德光環,吃一點有機蔬菜,喝一碗心靈雞湯,孤芳自賞。
香港的中產自我壓抑成這個模樣,要追溯香港的殖民歷史來解釋,就不得不看呂大樂教授去年出版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尤其是「殖民冷經驗」一章,充滿機智,發人深省。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建構了一個二元世界:統治階層的主流社會和被統治階層的民間社會。統治階層的「能見度」和「滲透性」極低,上流社會是英國人挑選和培育的,主流價值是曖昧而不言明的,香港的主場則是英國統治者捍衛而香港平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戰役或採用過什麼戰術的。直至如今英國殖民地的秘密檔案解封了,我們才知道一鱗半爪。香港的民間生活經驗,可以看出殖民政府統治的效果,卻不能推論出它的道德動機。只可以說,殖民統治者的道德動機來自冷戰與抗拒赤化的需要、來自維護英國王冠的榮譽,與來自海外殖民官的職業尊嚴。至於殖民政府捍衛香港主場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更是民間無法學到的。
中產階級空出主場,在邊緣玩樂
香港過去的主場,是英國殖民政府聯合本地的上流社會操盤的,本地中產只是負責執行,故此心思都用在技藝之上、用在工具之上,而不是用在道德思考、戰略盤算等高級智能範疇之上,也由於這些高級智能範疇被英國人代理了,華人進入現代化的智力障礙和道德障礙被英國人掃清了,香港的華人中產可以在職業範圍充分發揮技藝能力,可以拍心口將事情搞掂,做到又快又好,香港的專業中產對discipline、efficiency和streamlining有毒癮似的執迷,這種工匠尊榮(德文Handwerkerstolz),從中環的律師會計、尖沙嘴的洋服裁縫、飛機場的行李輸送到醫學院的外科手術,都是香港稱譽世界的絕學。這是工具理性的場域,can do和do it well and fast。至於價值理性,why shall I do it,what will happen if I don't do it的問題,香港的中產是不夠膽問的。阿媽(英女王)沒給他們這個膽。
英國殖民統治,採取的是上層緊迫、下層鬆動的做法,嚴格規管上層人的道德與行為舉止,也要中層人有馴服和有歸屬感,對下層人放任,但整體不理會中下層華人的意識形態內容,可以親英、親中或做世界公民。至於華人不染指主流、不涉足主場,英國人給他們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和豐富的發展機會。華人有自己的親英圈子,華人也有更多的親中圈子,部分歸屬於共產黨或國民黨資助的社交和精神生活圈子。世界公民的圈子疏離於主流,有一點本土意識但道德承擔薄弱,不足以支配主場,時刻處於嘲笑主流道德和華夏文化的游離狀態,卻爆發出好強的創作活力——這就是香港的庶民流行文化。
香港左右翼合流的怪誕政治
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是呂教授的書沒講的,香港爆發中英談判,而香港華人無法參與,被排斥出去。孤寂的心態,找到宣明會式的We Are the World(一九八五)的救助貧弱的國際關懷的道德寄託和周兆祥式的綠色環保的心靈救贖,八九天安門民運之後,本地中產也找到一點扶助中國民主以解救香港赤化的司徒華式的投機民族主義。然而,這些道德立場、民族主義和心靈價值是抽空地從外地入口香港的,沒有香港的根基。九七之後,面對中共帝國君臨、面對大陸雙非人、自由行這些貌似弱勢者的入侵,面對大陸毒食物的入侵,香港的中產只能呼籲包容,自己吃一點有機蔬菜。有餘暇的,就在自己後園或窗台,搞一點菜園村運動。
香港所謂右翼是高級中產,邊緣化的小資產階級。香港所謂左翼是低級中產,邊緣化的波希米亞人。他們都是左傾的,有一點浪漫和激情,在抗爭的時候,高級中產為低級中產做一點技術補課,低級中產為高級中產做一點行動先鋒。故此香港的政治運動,出現罕見的左右翼合流的怪現象。至於香港現在的主流——中共霸權+政府黨+地產霸權,也是失語的、不言明的,只是他們沒有英國人那種統管香港、安定中下層的能力,沒有給予中下層生存空間的慷慨,更沒有給予中下層個人發展空間的雅量。他們也不是右翼。英國人走了之後,香港的右翼是真空的。
不論是民主黨還是社運人,他們都是自居於邊緣而不夠膽進入主流,不夠膽建構主場。香港的民主黨是不捍衛本土的,香港的社運人是不反對中共帝國的。民主黨做可持續的議會反對黨,社運人搞可持續的街頭社運。他們忌憚現在的中共,就好似他們當年忌憚英國殖民政府。要理解香港舉世無匹的怪誕政治,必須回溯到殖民地的歷史。
Tuesday, February 05, 2013
自由市場不是買「賣剩蔗」及屈辱地生活,回香樹輝
大陸走私客來港走私奶粉,愈來愈猖狂。短視,見利忘義的商人,只願將奶粉一箱箱賣給大陸人,香港人為奶粉四處奔走,弄致民不聊生。早前有民主統一派電台主持建議香港人憑出世纸可在健康院買奶粉的變相配給制度,說限制非本港居民購買奶粉是違反「自由市場」原則。原來配給合乎「自由市場」原則,果真荒誕。
今天(二月四日)輪到假右派香樹輝發膠音了。他假借「自由市場」之名,竟敢呼籲香港人買「賣剩蔗」及屈辱地生活。車公,你的簽文又一次應驗了!
「自由市場」是人民自由買賣貨品/服務的環境。當中包含了「人民」、「自由」及「市場」三個概念。「自由」是人民可隨時進出市場參與買賣,有多於一個選擇的意思。「人民」除了短暫停留該處的旅客,更包括在地生活的居民。「市場」在古時是指一個供人民買賣的地方,今天還包括法制保障私有產權,買賣雙方權益的交易環境。
回望今天的香港,銅鑼灣、旺角主要及二線商場和地鋪租金過去三年升福以倍計,商鋪類型變成千篇一律的藥房、金鋪、名牌專門店及化妝品店。今年價格平民化的價真棧沙田店更被大陸走私客搶購賀年貨品。有藥房要求本地香港人買奶粉之餘,還要購買其他貨品才有交易,但大陸走私客則可一箱箱的買走。連香樹輝推崇的,具經濟規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及強調顧客為先的連鎖健康護理店裡的奶粉,也被大陸走私客買清。香港人不論基層或中產為奶粉四處奔走,有錢也買不到。
銅鑼灣UA戲院去年關閉後仍未重開,利苑粥麵店及小肥羊火鍋店因業主瘋狂加租上月底已結業,阿一鮑魚也因同樣理由而面臨迫遷;旺角新世紀廣場內的戲院亦將要結業,瓊華中心業主七月底全面終止現有百多個商戶租約。香港人年年交稅,天天努力工作,但日常假日消閒娛樂節目如行街、看戲及食飯,已因大陸自由行及走私客瘋狂搶購奶粉及日用品的消費行為,活動空間大大縮小,選擇大大減少,有被完全逐出銅鑼灣,旺角之勢。香港已變成大陸自由行及走私客的「自由市場」。
香樹輝高舉「自由市場」旗幟,不但不為香港人抱不平,捍衛香港人的選擇權及進入市場的權利。反而今天竟故意將奶粉等同牙膏、洗頭水或果汁等可替代的消費品(Substitute Good),無恥地建議香港人「買不到大陸走私客鍾情的M牌奶粉,便買超市滯銷的品牌奶粉」。嬰兒會對某些奶粉出現腸胃敏感,不能隨時轉變的,如真的需要轉變,健康院會教父母如何轉變。有些嬰兒因為被醫生證實乳糖不適症,家長只能購買大廠出的大豆配方奶粉。牛奶配方奶粉與大豆配方奶粉成份不同的。這些常識,香樹輝沒有理由不知。他在文章提到的家庭醫生,兒科教授,在下懷疑是虛構的,目的是訴諸權威,迷惑無知婦孺,幫中共維穩。他這樣做,無疑是奪去香港人的選擇權,驅逐香港人出市場,讓出自己的地方給大陸走私客。而香港人自己則要買「賣剩蔗」,屈辱地生活,這根本不是「自由市場」!香港人是主,大陸旅客及走私客才是客!
今天香港的所謂經濟右派,根本不是右派,只是藉「自由市場」之名,方便財閥及權貴行壟斷,搶劫香港市民的財富而已。這些假右派,長期壟斷香港經濟事務話語權,曲解「自由市場」定義及操作模式,荼毒港人多年。其言論之惡毒,根本當香港人是二等奴隸,香港人今天必須醒悟。而真正經濟右派也是時候站出來,捍衛香港人的選擇權及進入市場之權利。
今天(二月四日)輪到假右派香樹輝發膠音了。他假借「自由市場」之名,竟敢呼籲香港人買「賣剩蔗」及屈辱地生活。車公,你的簽文又一次應驗了!
「自由市場」是人民自由買賣貨品/服務的環境。當中包含了「人民」、「自由」及「市場」三個概念。「自由」是人民可隨時進出市場參與買賣,有多於一個選擇的意思。「人民」除了短暫停留該處的旅客,更包括在地生活的居民。「市場」在古時是指一個供人民買賣的地方,今天還包括法制保障私有產權,買賣雙方權益的交易環境。
回望今天的香港,銅鑼灣、旺角主要及二線商場和地鋪租金過去三年升福以倍計,商鋪類型變成千篇一律的藥房、金鋪、名牌專門店及化妝品店。今年價格平民化的價真棧沙田店更被大陸走私客搶購賀年貨品。有藥房要求本地香港人買奶粉之餘,還要購買其他貨品才有交易,但大陸走私客則可一箱箱的買走。連香樹輝推崇的,具經濟規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及強調顧客為先的連鎖健康護理店裡的奶粉,也被大陸走私客買清。香港人不論基層或中產為奶粉四處奔走,有錢也買不到。
銅鑼灣UA戲院去年關閉後仍未重開,利苑粥麵店及小肥羊火鍋店因業主瘋狂加租上月底已結業,阿一鮑魚也因同樣理由而面臨迫遷;旺角新世紀廣場內的戲院亦將要結業,瓊華中心業主七月底全面終止現有百多個商戶租約。香港人年年交稅,天天努力工作,但日常假日消閒娛樂節目如行街、看戲及食飯,已因大陸自由行及走私客瘋狂搶購奶粉及日用品的消費行為,活動空間大大縮小,選擇大大減少,有被完全逐出銅鑼灣,旺角之勢。香港已變成大陸自由行及走私客的「自由市場」。
香樹輝高舉「自由市場」旗幟,不但不為香港人抱不平,捍衛香港人的選擇權及進入市場的權利。反而今天竟故意將奶粉等同牙膏、洗頭水或果汁等可替代的消費品(Substitute Good),無恥地建議香港人「買不到大陸走私客鍾情的M牌奶粉,便買超市滯銷的品牌奶粉」。嬰兒會對某些奶粉出現腸胃敏感,不能隨時轉變的,如真的需要轉變,健康院會教父母如何轉變。有些嬰兒因為被醫生證實乳糖不適症,家長只能購買大廠出的大豆配方奶粉。牛奶配方奶粉與大豆配方奶粉成份不同的。這些常識,香樹輝沒有理由不知。他在文章提到的家庭醫生,兒科教授,在下懷疑是虛構的,目的是訴諸權威,迷惑無知婦孺,幫中共維穩。他這樣做,無疑是奪去香港人的選擇權,驅逐香港人出市場,讓出自己的地方給大陸走私客。而香港人自己則要買「賣剩蔗」,屈辱地生活,這根本不是「自由市場」!香港人是主,大陸旅客及走私客才是客!
今天香港的所謂經濟右派,根本不是右派,只是藉「自由市場」之名,方便財閥及權貴行壟斷,搶劫香港市民的財富而已。這些假右派,長期壟斷香港經濟事務話語權,曲解「自由市場」定義及操作模式,荼毒港人多年。其言論之惡毒,根本當香港人是二等奴隸,香港人今天必須醒悟。而真正經濟右派也是時候站出來,捍衛香港人的選擇權及進入市場之權利。
Saturday, January 05, 2013
抗爭,為了社會不再倒退
踏入2013年,車公簽文再次靈驗,神鬼如何兩不分。丘成桐教授接受報章訪問表示,「香港有些學生沉醉於爭取權利而忽略讀書與研究,是本未倒置的行為,還警告如果本港學生只着重抗爭,社會未能前進之餘,亦會使人才質素下降,令香港倒 退為二等城市。」「學生若花盡工夫去遊行示威,提出反對意見、爭取權利,社會一定是無法前進的。如果學生遊行目的是為了社會好,就更應踏實地學好知識,立定目標為社會做好事。」丘教授經常穿梭港美兩地,應很清楚香港今天的現况。很遺憾,丘教授不單沒有運用影響力,促請執政者要知廉恥,行仁政,反而指責香港學生沉醉於爭取權利,只重抗爭,忽略讀書與研究。是非不分,令人痛心。
香港大學生所以抗爭,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只為爭取、申明自己擁有某種權利,是因為社會出了嚴重不公義,還正急速倒退,尤其是言論及學術自由。在共和憲政社會,言論及學術自由的憲法保障的權利。今天,執政者正在破壞公民應有的權利,大學生身為未來社會棟樑,身先士卒起來抗爭,是理所當然。在歷史上,大學生一直擔當改革先鋒。愛因斯坦是抗爭者,美國的語言學大師Noam Chomsky,也是抗爭者。敢問丘教授,當年五四運動,北大清華的學生的抗爭,難道沒有為當時中國社會做好事?
日前元旦大遊行,出現了以下標語:
在共產黨統治下,今天香港社會變得腐敗,任人唯親,道德淪喪,使民怨沸騰,年青一代沒有前途。有影響力及擁有權力的嬰兒潮一代,即第二代香港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班人不單沒有做好榜樣,獎勵文教,更短視勢利,依附權勢,破壞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及中華文化,使人民變得勢利。敢問丘教授,在一個勢利,沒有原則及道德淪喪的社會生活,我們的下一代還有希望嗎?若連大學生也不問世事,不去抗爭,即使將來學成,也不能學以致用。
承如《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所言,「大學是學習知識和研究學問的地方,也是培養個人品德和普世關懷的地方。能夠兩邊兼顧,固然是大大的好事;只能顧及一邊,例如只能專長於研究學問或參與抗爭,也是好事。」大學生為社會不公義抗爭,也一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明白理論與現實差異。同時,抗爭也要理論支持,方可事半功倍。反對意見也要言之有物,有節有理,方會為人接受,背後的政策研究及學理,便是學問。當然有助社會進步。晚清年間,讀書人的公車上書,促成百日維新,雖最終失敗,但也嘗試促進改革進步。丘教授將抗爭及研究學問對立,恐有所偏頗,亦忽略大學培養個人品德和普世關懷的功德。
大學者,非大樓也,唯大師也。今時今日,大師者,除了有智,還需有德及勇,這也是今天香港所需。
參考連結:
丘成桐-學生只重抗爭-港會變二等城市
最厚顏無恥的遊行口號
香港大學生所以抗爭,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只為爭取、申明自己擁有某種權利,是因為社會出了嚴重不公義,還正急速倒退,尤其是言論及學術自由。在共和憲政社會,言論及學術自由的憲法保障的權利。今天,執政者正在破壞公民應有的權利,大學生身為未來社會棟樑,身先士卒起來抗爭,是理所當然。在歷史上,大學生一直擔當改革先鋒。愛因斯坦是抗爭者,美國的語言學大師Noam Chomsky,也是抗爭者。敢問丘教授,當年五四運動,北大清華的學生的抗爭,難道沒有為當時中國社會做好事?
日前元旦大遊行,出現了以下標語:
「講大話,無問題;無錢派,大問題」
「不要核心價值,只要實質價值」
在共產黨統治下,今天香港社會變得腐敗,任人唯親,道德淪喪,使民怨沸騰,年青一代沒有前途。有影響力及擁有權力的嬰兒潮一代,即第二代香港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班人不單沒有做好榜樣,獎勵文教,更短視勢利,依附權勢,破壞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及中華文化,使人民變得勢利。敢問丘教授,在一個勢利,沒有原則及道德淪喪的社會生活,我們的下一代還有希望嗎?若連大學生也不問世事,不去抗爭,即使將來學成,也不能學以致用。
承如《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所言,「大學是學習知識和研究學問的地方,也是培養個人品德和普世關懷的地方。能夠兩邊兼顧,固然是大大的好事;只能顧及一邊,例如只能專長於研究學問或參與抗爭,也是好事。」大學生為社會不公義抗爭,也一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明白理論與現實差異。同時,抗爭也要理論支持,方可事半功倍。反對意見也要言之有物,有節有理,方會為人接受,背後的政策研究及學理,便是學問。當然有助社會進步。晚清年間,讀書人的公車上書,促成百日維新,雖最終失敗,但也嘗試促進改革進步。丘教授將抗爭及研究學問對立,恐有所偏頗,亦忽略大學培養個人品德和普世關懷的功德。
大學者,非大樓也,唯大師也。今時今日,大師者,除了有智,還需有德及勇,這也是今天香港所需。
參考連結:
丘成桐-學生只重抗爭-港會變二等城市
最厚顏無恥的遊行口號
Thursday, January 03, 2013
2012 文人是非不分的一年
踏入2013年,各大事回顧已經出街。什麼大事,你我都數到二三件。總括而言,車公籖文全中,城中不少名人,尤其是文人是非不分,包容縱容不分,令人失望。有的更自甘墮落。
由年初反雙非嬰,反殘體字,反大陸自由行害群之馬惡行中,左翼,文化人,民主統一派及某些評論員,如林輝,陳景輝,梁啓智,曾志豪等,不單沒有為港人抱不平,捍衛中華文化,導正民粹,還指責港人歧視,法西斯,認為陸婦陸客是弱者,要求港人包容。此等言論,是非不分,直接使陸客在港有法外特權,縱容害群之馬在港任意妄為,為上水水貨客猖獗種下禍根,至今仍未知錯道歉。
以《東宮西宮》舞台劇聞名的胡恩威,更是一位自甘墮落文人。縱使有電視平台去宣揚自己的理念及看法,但十分遺憾,他沒有好好利用。在下也看過他的節目兩三次,他沒有善用電視的特色來製作節目,一塊白版,一支筆,便站著講,像在教書。這樣製作電視節目,連公開大學星期日早上的《進修天地》節目也不如,不知其製作預算是否真的很少,否則這樣製作電視節目沒有人看,是正常的。在下也認為節目粗製,毫無誠意。胡先生在指責市民沒有文化,品味低同時,請先檢討其節目製作方式。
除此之外,他為亞視發表反對增發新電視牌照的理由(註1),也是在下必須點名批評的原因。
胡先生是藝術工作者,一定知道同樣是舞台劇,也有精彩,沉悶之分;同一首交響曲,也有演出好壞之分。為何同樣製作電視劇集沒有好壞之分,為何不是真正選擇?多了電視台製作劇集,出現好的機會一定比現時高。又說「今天香港只重表態,不重視討論」,胡先生是否失憶,增發電視牌照討論經年,當日政府招標,為何亞視不反對?胡先生身為亞視員工,不方便與僱主唱對台可以理解。但他解說的理據全是歪理,像深官怨婦。墮落之快,令人咋舌。
文化人本是自由的捍衛者。社會環境愈多元開放,愈自由,愈多選擇,對藝術創作愈有利。很遺憾,在去年立法會禁止辭職議員出選的法案委員會公聽會中,陳永華教授代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支持政府立法(註2),奪去市民的選擇權。選誰當議員,是市民決定。若議員辭職再選理由不充分,市民大可另作他選。陳教授的音樂造詣不用懷疑,在下十分尊敬;但他的政治常識及判斷,則不敢恭維。不論是否受到壓力,或有難難言之隱,不得不表態支持政府,實際便是為虎作倀,出賣靈魂,令人痛心。
文化人的使命,是啟迪人民的靈魂,要有良心,不是是非不分,自甘墮落,為虎作倀。希望2013年,文化人自我覺悟,做番一個人。
註1:胡恩威:我係亞洲會名譽會長
註2:《2012年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公聽會次會議紀要
由年初反雙非嬰,反殘體字,反大陸自由行害群之馬惡行中,左翼,文化人,民主統一派及某些評論員,如林輝,陳景輝,梁啓智,曾志豪等,不單沒有為港人抱不平,捍衛中華文化,導正民粹,還指責港人歧視,法西斯,認為陸婦陸客是弱者,要求港人包容。此等言論,是非不分,直接使陸客在港有法外特權,縱容害群之馬在港任意妄為,為上水水貨客猖獗種下禍根,至今仍未知錯道歉。
以《東宮西宮》舞台劇聞名的胡恩威,更是一位自甘墮落文人。縱使有電視平台去宣揚自己的理念及看法,但十分遺憾,他沒有好好利用。在下也看過他的節目兩三次,他沒有善用電視的特色來製作節目,一塊白版,一支筆,便站著講,像在教書。這樣製作電視節目,連公開大學星期日早上的《進修天地》節目也不如,不知其製作預算是否真的很少,否則這樣製作電視節目沒有人看,是正常的。在下也認為節目粗製,毫無誠意。胡先生在指責市民沒有文化,品味低同時,請先檢討其節目製作方式。
除此之外,他為亞視發表反對增發新電視牌照的理由(註1),也是在下必須點名批評的原因。
我不反對發新牌;我只反對短期內發新牌;我認為應該在2015年ATV 和TVB 約滿才發新牌照;目前申請牌照的形式和條件十分黑箱;三份申請書也沒有公開;我認為全力爭取和規劃香港的公營廣播和設立具透明度的申請和審批機制才是正道;報章和social media 有些人只選擇性地label我反對;但沒有說明我的反對不是反對發新牌;而是怎樣發;何時發?今天香港只著重表態;不重視討論;是不健康的。
香港目前已發的免費電視牌是十二年一個週期;中間六年便會作中期檢討;2015年將會是TVB 和 ATV牌照到期。目前三個已提交申請的公司;其節目路向和TVB也差不多;好像壹週東週西週的多了選擇;我不認為這種選擇是真正的選擇。
胡先生是藝術工作者,一定知道同樣是舞台劇,也有精彩,沉悶之分;同一首交響曲,也有演出好壞之分。為何同樣製作電視劇集沒有好壞之分,為何不是真正選擇?多了電視台製作劇集,出現好的機會一定比現時高。又說「今天香港只重表態,不重視討論」,胡先生是否失憶,增發電視牌照討論經年,當日政府招標,為何亞視不反對?胡先生身為亞視員工,不方便與僱主唱對台可以理解。但他解說的理據全是歪理,像深官怨婦。墮落之快,令人咋舌。
文化人本是自由的捍衛者。社會環境愈多元開放,愈自由,愈多選擇,對藝術創作愈有利。很遺憾,在去年立法會禁止辭職議員出選的法案委員會公聽會中,陳永華教授代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支持政府立法(註2),奪去市民的選擇權。選誰當議員,是市民決定。若議員辭職再選理由不充分,市民大可另作他選。陳教授的音樂造詣不用懷疑,在下十分尊敬;但他的政治常識及判斷,則不敢恭維。不論是否受到壓力,或有難難言之隱,不得不表態支持政府,實際便是為虎作倀,出賣靈魂,令人痛心。
文化人的使命,是啟迪人民的靈魂,要有良心,不是是非不分,自甘墮落,為虎作倀。希望2013年,文化人自我覺悟,做番一個人。
註1:胡恩威:我係亞洲會名譽會長
註2:《2012年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公聽會次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