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10%香港蔬菜自給率,荒謬建議

王維基終於宣佈參選立法會。四萬字的政綱,包含社會各方面的建議及看法,有如超級市場。但細心閱讀,各政策建議之間有不少矛盾之處。在下就著他的土地規劃中農地使用及蔬菜自給率的建議,指出不妥之處。 王維基引述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2015年2月發表之「香港市民對新農業政策意...

Monday, February 05, 2007

我會做好呢份工

曾蔭權今早宣布參加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 」,以「我會做好呢份工」作為競選口號。我聽完後,心底裡第一感覺是「有無攪錯 ,你有病呀 」。

恕我才疏學淺,從未聽過在任何國家/地區的元首或市長的候選人,說會做好國家/地方元首或市長呢份工。我只聽見過元首候選人在其政綱中講述如何帶領國家進步,如何解決國家/地方的問題。國家/地方元首向其國民負責,不代表當其國民是老闆,事事討好選民,妄顧國家/地方長遠利益。在殖民地時代,港督向英國政府負責,我從未聽過有港督公開說會「做好港督呢份工」。國家元首可以是政治家的最終目標,但不是政治家的一份工。國家/地方元首在很多地方是要經選舉產生的,不會被欽點的。國家/地方元首不會有大集團CEO收入或一般打工仔的隨時轉工的自由和私隱。打工(Job)和職業/職涯(Career)的最大分別,職業/職涯有長遠目標的,打份工是短暫的。

當一個地方的領袖,絕對不是打份工那麼低層次。他當初參加「特首補選」時職業一項,他填了「政治家」。先不去深究「政治家」一詞是否恰當。當曾先生認為當一個政治家是和一般打工仔或是一個大集團CEO的打工皇帝一樣打份工,反映他的識見,真好有問題。他的智囊,也很有問題。香港很難有運行。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篾視歷史的社會 - 再論天星碼頭

事情發展,往往令人意想不到.一群對香港有感情,有承擔,有勇氣的年青人,憑著一點傻勁及理想,決心保衛舊天星碼頭不被拆卸,揭開香港社會運動新的一頁.這次保衛行動,很可能是香港反殖運動,香港人尋找自我(Self Identification)的開始,有著深遠的意義.

雖然天星碼頭,很大機會難逃劫數,但天星碼頭由此至終在見證歷史.天星碼頭建於1957年,是以當時簡約設計為籃本,根據文化評論員陳雲今天(1217)在明報所說,"其建築風格秉承的精神是現代功能主義,上加一個象徵現代城市工作紀律的鐘樓,形象方正,不事雕飾,開放空間,平易近人,是仍然存活,值得繼承的香港現代社會精神.樸實無華的官方現代建築,見證了香港公共服務時代的改革與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開放參與,官府致力廉潔公正,程序透明,以事論事,不轉彎抺角,不鋪張浪費.是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法治,公平與平等的肉身見證..."

雖然大部份香港人在香港出生,但到現在香港人此終都是過客,對這片土地沒有感情.香 港人不重視自己的過去,可以說是篾視歷史.只有現在,沒有明天.社會精英沒有文化視野,不知歷史,文化為何物.一切沒有商業價值,賺不到錢的,都是沒有用 的.哲學,歷史等人文科學在香港是邊沿學科.因為哲學,歷史是要反思的,是研究抽象概念,由於不具體,不能直接使用來賺錢,所以沒有用.因為我們是過客,隨時走人,唯一可信的,便是金錢.


在殖民地年代,港英政府為了方便管洽,不鼓勵香港人視香港為家,要香港人做過客.為了使香港人不要造反,創造了一個理想賺錢環境,加上中國人拚命精神,造就了香港的奇蹟.什麼身份認同,香港是我家全是廢話.再利用香港人的過客心態,縱容香港將地產主義成主流文化.發展模式只是拆,建,拆.甚至視為理所當然.懷念可以,反對便是無知,阻著地球轉.加上香港地少人多,土地有價,社會環境與過客心態造就了地產主義,地產主義發展模式反過來形成我們價值觀,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

一個過客能証明自己在一個地方生活過,在這裡活著的,便是生活享受.強調發展,不思反省,篾視自己歷史的社會,是不會長治久安的.八年建華之亂,不多不少和這種過客心態,只重視實用,不重視價值信念的抽象概念有關.

六六年有蘇守忠, 開啟香港反對不合理事情運動的先河.2006年有一群對香港有感情,有承擔,有勇氣的年青人,為香港付出,功在社會.歷史會記錄這些年青人的事跡.

今天香港政府的處理手段,視人民於無物,視平等,開放於無物,篾視歷史.過去殖民地政府,在這個借來的地方,也不敢公然如此囂張.保留有價值的建築物,不單是為了過去,更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留了什麼好東西給我們下一代?不要批評我們的年青人急功近利,沒有承擔.這是我們無知的社會精英及無知,無恥的政府造成的.自甘墮落,還沾沾自喜,可恥!!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天星碼頭

註:本文是本人於2002年寫下的,今天加上後記,再次刊出

天星碼頭終逃不過清折和搬家的命運。搬家後天星碼頭會採用復古設計,更會成為中環的新地 標,新的旅遊景點云云。中環的新地標,不是自封的,而是需要大眾認 同的。不過有一點,筆者可以肯定,繼尖沙咀火車總站,利舞台後,香港又少了一個富有香港特色和香港人集體回憶的建築物。天星碼頭不僅陪伴港人成長,更見證 香港的歷史,促成歷史。正因為此,天星碼頭成為中環地標,歷久不衰。

港人每次除了捨不得外,根本沒想過如何在保留和發展間取得平衡。港人或政府不認識到天星碼頭文化象徵意義,只從器用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不知道一座擁有香港人集體回憶及認同感的公共設施不僅可以凝聚社會歸屬感,更是認識過去的良好途徑,更是社會的根,無價的文化遺產!

港人沒有歷史包袱,大膽創新。但一個無根社會代表這個社會不能反思過去,總結經驗。反思過去,總結經驗是社會進步之先決條件,一個國際都會組成要素。不能總結經驗如何改進?香港自九七後沈淪,可說是沒有反思過去,總結經驗的惡果!

要促進香港之持續發展,不是設計新景點,創造新地標;而是去保護富有香港特色和香港人集體回憶的公共設施。新「復古」天星碼頭能引起港人甚麼共鳴?


後記:
香港人價值觀,唯經濟價值是也,凡事先問有沒有用,有沒有用的定義是賺不賺到其他不能量化其效益,不能賺錢的事情,都視作無用這種價值觀,在於保留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是一種障礙。很難敵得過地產主導的發展模式

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五仙,蘇守忠在中環天星碼頭
宣告絕食,繼而觸發暴動這就是歷史, 是對香港有深遠影響的歷史!在外國,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是不會拆的。有誰敢提出拆卸,肯定人頭落地香港人從不重視自己的過去,對這片土地沒有感情,有如過客

自從西班牙遊學歸來,我開始思想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天星碼頭存廢,是一個很好的
反思切入點。關於我的體會,請留意本人的文章:香港人的核心價值

2006年11月15日

Saturday, September 02, 2006

西班牙遊學後記 - 校園生活

到外地遊學,在香港是新鮮事.至西班牙回來後,很多朋友問我,我如何找到這些資料,西班牙語言學校是怎麼樣的.在西班牙,有很多私營語言學校,以供世界各地的朋友選擇.在互聯網搜尋網站,輸入"Spanish Course+Spain",便會找到很多相關資料.和我的旅遊顧問討論後,我選擇了在巴塞隆納的一間私營語言學校的密集課程(Intensive Course)及文化課.每間語言學校都有不同課程供學生選擇,例如Intensive(一天四小時),Super Intensive (一天八小時),小組及個別教授班.在開學前,學校會也因應學生的程度,編配入讀不同程度的班級.由於我完全不懂西班牙文,故編配到基礎密集班.

十人一班,每天四小時課程,由兩位老師負責教授,學習會話,西班牙文詞彙,文法.我在班上是唯一的亞裔學生.班上還有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及加拿大裔同學.在學校裡,美國來佔有相當比例,也有來至日本,上海的.

報讀文化課的原因,是想多了解西班牙文化歷史.不過當上完第一堂,發現文化課內容,完全和我想像的不同.所謂文化課,實際上是旅遊景點介紹,內容全部已包括在我帶去的旅遊天書.上了兩堂後,已經沒有心機再上了.文化課實在名不副實.

學校有不同類型住宿供學生選擇.例如學生宿舍,Apartment,接待家庭.我選擇了學生宿舍. 不要期望學生宿舍很豪華.我住的學生宿舍在民居大樓的其中一層,離學校約十分鐘步行路程.宿舍內間了十個房間,一個廳及一個很大戶外露台.有的房間沒有窗.而我住的房間,窗外是升降機槽.另有一番風味哩!

Saturday, July 15, 2006

西班牙遊學後記 - 一個人旅行

曾經看過一本書,一生人必須要試一次一個人去旅行.今次西班牙遊學之旅,是個人首次獨自旅行,亦是第一次歐洲遊.一個人 旅行,沒有朋友一起去分享旅途中的樂與怒,一起互相照應,一起應付難題.有時更要面對孤獨的感覺,一個人在一個語言,文化與亞洲完全不同的地方,雖然出發 前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又做了要和小偷鬥法的心理準備,也難免有少許冒險的感覺.

一個人旅行,自由度大,可以自己決定行程.也考驗自己的應變能力,,有隨時”執生”的心理準.很多事情要獨自兼顧,尤其在機場,行季,證件要兼顧;要一眼關 七,要看得開備.幸好旅行使人心情舒暢,思路清澈,又有幸運之神幫忙,沒有遇到什麼 大難題,沒有遇上小偷,二十五天行程,迷路,上錯車等事自由行有機會遇到的,我的西班牙之旅也同樣遇上.最驚險的,祗是在馬德里機場,航班因為有乘客 Check-in但沒有登機而延誤一個多小時,差點錯過阿爾汗布拉宮入王宮參選時間,在格林納達山區迷路,及在西維爾由於建築物非常相似而經常迷路,在鬧市使用指南針辨認方向.大體上總算平平安 安.

其他的,在馬德里,碰到了很多中國人,在美術館被誤認為日本人.在巴塞隆納及格林納達碰到香港人,拍照留念,並交換聯絡電話.在西維爾,在地上撿到朋友介紹法林明高舞餐館的宣傳單張,幸運地可以欣賞到精彩的法林明高舞表演.

一個人旅行使人學會如何面對孤獨,也是一個好機會使自己停下來,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去重新認識,了解自己.更有機會去思考香港的問題,是一個難得生活體驗.

Sunday, July 02, 2006

西班牙遊學後記 - 學習西班牙文

一年多前萌生到西班牙遊學,學習西班牙文的念頭,今年六月如願以償.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我從來不會認為是一種易事.在我未成行之前,對於一個初哥在兩星期課程內可以學到些什麼,心裡已經有個預算.希望可以說,看懂和聽懂簡單日常生活西班牙語詞彙.

選擇學習西班牙語,是想多了解英語文化以外的文化.除了歐洲,西班牙語在大部份南美洲國家及美國也會通行,加上西班牙語系的文化藝術如舞蹈,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亦是本人所愛的.

在巴塞隆那第一天上課時,導師全程西班牙語,輔以非常有限英語授課,加上發音和英語大大不同,聽和講都遇上不少困難.比預期中還要困難. 當然,若真是不明白,也可以用英語發問,導師是懂英語的.會話練習時,更是錯誤百出,經常以英語字母發音,忘記了要以西班牙字母的發音,每每需要說三數次才說得到.到了第二個星期,聽勉強可以,講的情況不是改善了很多.

除了每天四小時上課時間,平均每天的二個小時的溫習時間外,也利用在午餐時間,用字典查看餐版上食物的西班牙文是什麼,或詢問餐廳侍應,英語"xxx"在西班牙語是什麼.非常好運,在學校宿舍內,有一定程度的宿友,也很樂意給我意見及指導.阿拉伯數目字一至十的西班牙語, 部份A至Z的發音,在他們指導下,終於在一星期內掌握.要向他們說聱多謝.簡單的詞彙,例如地鐵線號,食衣住行簡單用語,在二星期課程後會聽得懂.不過,講一直沒有什麼進步.反而講了三個多星期英語,英語會話純熟了不少,這是意料之外的收獲.

兩星期學習西班牙語過程給我的啟示,語言基礎在於發音及文法,一定要掌握得好.除了課堂,其他地方也是學習機會. 面皮要厚,會話練習時不要害羞,勇於講;恆心當然少不免.

Sunday, February 05, 2006

《白蛇新傳》- 真愛的執著

本屆香港藝術節序 幕,由演戲家族演出的《白蛇新傳》掀開。是次演出,顯示出演戲家族製作音樂劇的功力,又更上一層樓。音樂劇的精髓,是在音樂,歌曲。歌曲歌詞等於對白。《白蛇新傳》中,演員的唱功,演技固然很出色。編劇,作曲家,填詞人對於如何運 用歌曲、歌詞及舞蹈去牽引劇情,下了很大的功夫及心血,整體上配合得天衣無逢。曲、詞及舞蹈的運用與演繹,相比《遇上1941 的女孩》及《邊城》,有著明顯的進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舞蹈場景,是大舞池天台及清蓮寺外(不確定)兩場由一男一女身穿白衣的舞蹈員表演舞蹈,加上由演員唱出富有詩意的歌詞, 及悅耳的音樂,營造出來的氣氛,像一幅優美會動的畫。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培育出一班有能力製作出色又富有香港特色的音樂劇的演員及幕後製作人員。


經歷八百年之傷痛,在重獲自由後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仍然堅持追求真愛,執意追尋再世許仙的白素貞,以及出賣色相為生的Richard, 兩人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白素貞堅持追求理想的價值信念,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性命。其價值信念,層次上不單是神聖,其堅持也是令人起敬,令人動容的。這份堅持,連對她不離不棄的金蘭姊妹小青的情義,也給比下去。在現實世界中,一些虛無縹緲的理想,很多時被視為不切實際,所謂真愛,也是如此。更難能可貴的,是 白素貞這份對真愛的堅持,到最後感動到一個不想回憶過去,甚至逃避過去,不信愛情,以出賣色相為生的Richard,重新認識怎樣去愛,讓Richard 認識到人生美好的一面。有著普渡眾生的意義。相比於劇中的僧人法海,為了追求所謂宗教正宗來擴建佛寺,光大佛門,不惜破戎,開舞廳夜總會去賺錢。其目的不外是追求俗世利慾,無視佛家普渡眾生,渡人向善之真諦。蛇妖則堅持理想,普渡眾生;僧人追求俗世利慾,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法海所謂的人妖不兩立,但可謂人?可謂妖?雖則是老生常談,編劇透過這樣有趣安排,也令人耳目一新。

原本的再世許仙法山,到最後不能與白素貞再續前緣;反而一個出賣色相為生的Richard,在白素貞的不知不覺的感動下,到最後變了許仙,給與白素貞真愛,使白素貞如願以償。白素貞尋找再世許仙,是為了尋找真愛。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個方法去實現理想。白素貞在這方面,無疑是不能透徹,真有點執著。若果我們能夠有一個信念,認為世上有多個一個方法去解決問題或實現理想的話,不少人間悲劇可能可以避免。

Saturday, January 28, 2006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冰點》被封的一點意見

零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國內共青團所屬的北京《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於黃昏時被勒令停刊。龍應台女士寫了一封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表達作為一個在台灣生活的中國人之意見。龍文一針見 血,以現代文明價值觀,對一個獨裁專政之政權提出控訴,表達了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應有之風骨。

本人認為中共再一次妄故自己所訂的法律,非法封殺《冰點》周刊,是害怕之表現,害怕多年來的謊言被揭穿,其宣傳系統被瓦解,它會失去政權。當年鄧小平對香港人說,共產黨是罵不倒的。事實是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在一個文明社會,每個人有自己的意見;對自己不認同之事,提出質疑,是正常不過之事。不過,在一個獨裁專政的社會,人民權利沒有得到保障,人民發表與當權者早已有結論的相反意見,是要很大的勇氣,隨時準備失業,坐牢,甚至有生命危險。袁偉時,李大同等人,祗是做了一些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傳媒人與學人應做的事。作為傳媒人,作為社會第四權,有責任揭露社會黑暗面,監督政權,為人民口舌,是社會自省機制的重要一環。作為學人,揭穿謊言,顯彰真相,是責無旁貸

一個靠謊言治國之政權被人揭穿謊言當然要打擊這是人之常情我在想為何一個政權可以以謊言治國又有一班所謂文人為它賣命打壓與它持不同意見敢講不同意見之人士呢? 在中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把自己當成奴才(奴才絕不配稱為知識份子)然後拿著主人給予之鞭子、戒尺和鑰匙去打擊其他人為主人助紂為虐造成中華民族之沉淪作為中國人,是否需要反思?

中國人民自四九年以來仍未可以當家作主國家變了一個黨之私產家天下觀念仍然存在中華大地一個把真理當謊言把謊言當真理之國家是否真的可以強大富裕人民可以建立民族自尊以身為這個國家國民為榮? 一個不能容納異見沒有自省能力之國家是否可以長存於世上? 常識話我知沒可能

再這樣下去,我可以斷言,在我有生之年,我會見證到中共亡黨

Friday, December 09, 2005

香港的明天 - 香港的歷史任務和定位

董下曾上,中共大幅調整了對香港的政策,直接面向香港社會.是禍是福?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香港競爭力下降.內地省市急速發展,有人說香港若不加速融入內 地,會被邊緣化,香港和內地省市如何競爭和合作?在董政府時代,董先生說香港要轉型至知識型社會,以保持香港競爭力.現在,曾先生上任來,從未提過轉型至 知識型社會,反而隱隱地重回高地價政策發展模式.在董政府時代,香港不單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香港現就政改發展討論,水平仍舊停留在十多年前.香港正在 十字路口,後有追兵,香港何去何從?在中國,亞洲 以至世界應扮演什麼角色?

九七回歸,香港從英國殖民地,變為一個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 在中國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才可發揮香港優勢,不至成 為中國包袱,繼續為中國發展作出貢獻?中國如何看香港,也會影響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對香港的認知,它認為香港在中國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影響香港的地位 和發展.香港之繁榮,部份原因是中國之封閉及落後,香港壟斷之中國通向世界之地位,及世界走進中國的窗口,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及不斷開放,不論香港是否英 國殖民地,香港的窗口地位是會消失的,所以香港不能再扮演中國窗口角色.

中國在開放改革後,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政治變革裹足不前.近年, 雖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過也是血汗工廠.社會發展不均,城鄉貧富懸殊嚴重,三農問題,銀行壞帳問題,接二連三嚴重礦難/工業事故,官民因收地問題而起的 衝突不斷,根本原因便是政治制度配合不上社會及經濟發展.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尾,當中國開放,香港將資金,技術帶給中國,幫助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在於經 濟.進入千禧年代,今天中國已經是世貿成員國,世貿協議在中國的落實,在中國是一項挑戰.要落實世貿協議,現在政治制度必須改變.作為世貿成員國,中國需 要融入世界,按國際標準及規則辦事.多於外國要適應中國的國情.

香港由於過去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帶給香港資訊流通,專業精神,法治,司法 獨立, 廉潔政府等現代社會基石,使香港成為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責任示範給中國如何在中國人社會建立制度,廉潔政府,如何按現代文明社會之標準及規則 辦事,尊重客觀事實,客觀規律.香港可以協助中國進行政治制度改革,由一個一元,由上而下的社會,變為一個多元,上下互動的社會,使中國回到古代春秋戰國 時代,百家爭鳴,使各種思想互相影響,切磋,重塑中華文化.上天將香港回歸中國,是上天帶給中國的禮物,中國政府若珍而重之,香港將 前途無限.回歸後,香港應該是中國政治制度改革實驗場和實習場.

董治時代,香港的典章制度受到破壞,當務之急,必須要修正,然後再完善. 香港是在政治制度上協助中國改革,法治, 辦事標準,資訊流通上必須要領先全中國.我們必須惡補現代文明社會的運作方式及其背後信念價值,再檢視自己的不足,知道為何要這樣,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去 蕪存菁.當香港的法治,專業精神,資訊流通領先全國,香港便可發揮其相對優勢,發展以法治,專業精神,資訊流通為基礎之產業,繼續為國家作出貢獻.

(代續)

Sunday, December 04, 2005

香港為何要普選

今日(12月4日), 本人再次上街, 表達普選訴求. 普選是要香港人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員. 香港為什麼要普選? 香港是否有條件普選?

香 港是多元社會, 資訊充分流通;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思維模式, 會自己思想; 什麼是非曲直, 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見解. 在一個現代多元社會, 不是當權者, 或某些人說了算, 其他人不能異議, 否則就是對抗, 破壞和諧, 攪破壞等. 這樣, 香港便進入內耗, 形成現況.

現在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 一個地方政治制度配合不了這個地方的發展, 解決不了紛爭, 便要改變, 以配合發展. 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 百廢待舉, 需要大刀濶斧改革, 才可再次發揮香港優勢, 再次起飛, 繼續貢獻國家.

如何使香港社會可以大刀濶斧改革, 再次發揮香港優勢, 唯普選是也. 普選就是一種民主制度, 使香港市民有機會去選擇其代表, 去使政府有足夠授權和認受性, 去擺平既得利益者, 從而推行大刀濶斧改革, 令香港可以再次起飛. 同時, 民主制度使香港有一個有效平台, 使各方意見可以充分表達, 得以討論, 最後達到結論. 這才是解決紛爭的最有效方法.

除此之外, 民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不影響其他人之個人基本權利下, 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怎樣生活, 對自己行為負責. 這是實在的. 要民主在一個地方實踐成功, 人民自我反省能力是必要條件, 人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 修正錯誤. 選舉就是一個有效,和平機會給人民修正錯誤, 不致使到大問題出現, 令社會整體利益嚴重受損, 這是民主的好處.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 民主需要實踐中學習, 一日沒有實踐, 民主是不會成功.


有些人說香港行民主, 香港便會亂. 混亂是一個狀態(State), 一個社會出現什麼現象, 才可稱為"混亂"? 提出這樣論點的人, 從來沒有說明清楚.

又說香港沒有普選條件, 究竟這些認為香港沒有普選條件的人, 認為實行民主, 實行普選, 有什麼必要條件, 這些條件是否不存在於香港? 從來沒有說明清楚. 這些論點, 十年如一日地提出, 又沒有說明清楚, 這些人可有終身學習, 與時並進? 本人現請那些持這樣意見的商人, 政治既得利益者, 說過明白! 今時今日仍停留於這樣低層次討論, 沒有進步, 實在浪費時間, 令人不安.

如何實踐民主, 如何使民主理念, 行民主的公民責任在香港公民心中植根, 香港仍有很多事要做, 愈早實行, 愈多時間實踐, 是成功關鍵. 香港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 需要一個政治制度配合發展. 香港人經過八年建華之亂後, 自省能力提高了不少, 不再渴求明君, 要當家作主, 普選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員, 絕對有條件.

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時間不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