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展,往往令人意想不到.一群對香港有感情,有承擔,有勇氣的年青人,憑著一點傻勁及理想,決心保衛舊天星碼頭不被拆卸,揭開香港社會運動新的一頁.這次保衛行動,很可能是香港反殖運動,香港人尋找自我(Self Identification)的開始,有著深遠的意義.
雖然天星碼頭,很大機會難逃劫數,但天星碼頭由此至終在見證歷史.天星碼頭建於1957年,是以當時簡約設計為籃本,根據文化評論員陳雲今天(12月17日)在明報所說,"其建築風格秉承的精神是現代功能主義,上加一個象徵現代城市工作紀律的鐘樓,形象方正,不事雕飾,開放空間,平易近人,是仍然存活,值得繼承的香港現代社會精神.樸實無華的官方現代建築,見證了香港公共服務時代的改革與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開放參與,官府致力廉潔公正,程序透明,以事論事,不轉彎抺角,不鋪張浪費.是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法治,公平與平等的肉身見證..."
雖然大部份香港人在香港出生,但到現在香港人此終都是過客,對這片土地沒有感情.香 港人不重視自己的過去,可以說是篾視歷史.只有現在,沒有明天.社會精英沒有文化視野,不知歷史,文化為何物.一切沒有商業價值,賺不到錢的,都是沒有用 的.哲學,歷史等人文科學在香港是邊沿學科.因為哲學,歷史是要反思的,是研究抽象概念,由於不具體,不能直接使用來賺錢,所以沒有用.因為我們是過客,隨時走人,唯一可信的,便是金錢.
在殖民地年代,港英政府為了方便管洽,不鼓勵香港人視香港為家,要香港人做過客.為了使香港人不要造反,創造了一個理想賺錢環境,加上中國人拚命精神,造就了香港的奇蹟.什麼身份認同,香港是我家全是廢話.再利用香港人的過客心態,縱容香港將地產主義成主流文化.發展模式只是拆,建,拆.甚至視為理所當然.懷念可以,反對便是無知,阻著地球轉.加上香港地少人多,土地有價,社會環境與過客心態造就了地產主義,地產主義發展模式反過來形成我們價值觀,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
一個過客能証明自己在一個地方生活過,在這裡活著的,便是生活享受.強調發展,不思反省,篾視自己歷史的社會,是不會長治久安的.八年建華之亂,不多不少和這種過客心態,只重視實用,不重視價值信念的抽象概念有關.
六六年有蘇守忠, 開啟香港反對不合理事情運動的先河.2006年有一群對香港有感情,有承擔,有勇氣的年青人,為香港付出,功在社會.歷史會記錄這些年青人的事跡.
今天香港政府的處理手段,視人民於無物,視平等,開放於無物,篾視歷史.過去殖民地政府,在這個借來的地方,也不敢公然如此囂張.保留有價值的建築物,不單是為了過去,更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留了什麼好東西給我們下一代?不要批評我們的年青人急功近利,沒有承擔.這是我們無知的社會精英及無知,無恥的政府造成的.自甘墮落,還沾沾自喜,可恥!!
1 comment:
多謝你的分享, 很感觸, 因為覺得現在政府連英國政府也不如, 那種家長式的管治, 不能不向她認同的做法, 深感失望。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