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10%香港蔬菜自給率,荒謬建議

王維基終於宣佈參選立法會。四萬字的政綱,包含社會各方面的建議及看法,有如超級市場。但細心閱讀,各政策建議之間有不少矛盾之處。在下就著他的土地規劃中農地使用及蔬菜自給率的建議,指出不妥之處。 王維基引述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2015年2月發表之「香港市民對新農業政策意...

Friday, December 09, 2005

香港的明天 - 香港的歷史任務和定位

董下曾上,中共大幅調整了對香港的政策,直接面向香港社會.是禍是福?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香港競爭力下降.內地省市急速發展,有人說香港若不加速融入內 地,會被邊緣化,香港和內地省市如何競爭和合作?在董政府時代,董先生說香港要轉型至知識型社會,以保持香港競爭力.現在,曾先生上任來,從未提過轉型至 知識型社會,反而隱隱地重回高地價政策發展模式.在董政府時代,香港不單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香港現就政改發展討論,水平仍舊停留在十多年前.香港正在 十字路口,後有追兵,香港何去何從?在中國,亞洲 以至世界應扮演什麼角色?

九七回歸,香港從英國殖民地,變為一個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 在中國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才可發揮香港優勢,不至成 為中國包袱,繼續為中國發展作出貢獻?中國如何看香港,也會影響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對香港的認知,它認為香港在中國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影響香港的地位 和發展.香港之繁榮,部份原因是中國之封閉及落後,香港壟斷之中國通向世界之地位,及世界走進中國的窗口,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及不斷開放,不論香港是否英 國殖民地,香港的窗口地位是會消失的,所以香港不能再扮演中國窗口角色.

中國在開放改革後,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政治變革裹足不前.近年, 雖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過也是血汗工廠.社會發展不均,城鄉貧富懸殊嚴重,三農問題,銀行壞帳問題,接二連三嚴重礦難/工業事故,官民因收地問題而起的 衝突不斷,根本原因便是政治制度配合不上社會及經濟發展.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尾,當中國開放,香港將資金,技術帶給中國,幫助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在於經 濟.進入千禧年代,今天中國已經是世貿成員國,世貿協議在中國的落實,在中國是一項挑戰.要落實世貿協議,現在政治制度必須改變.作為世貿成員國,中國需 要融入世界,按國際標準及規則辦事.多於外國要適應中國的國情.

香港由於過去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帶給香港資訊流通,專業精神,法治,司法 獨立, 廉潔政府等現代社會基石,使香港成為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責任示範給中國如何在中國人社會建立制度,廉潔政府,如何按現代文明社會之標準及規則 辦事,尊重客觀事實,客觀規律.香港可以協助中國進行政治制度改革,由一個一元,由上而下的社會,變為一個多元,上下互動的社會,使中國回到古代春秋戰國 時代,百家爭鳴,使各種思想互相影響,切磋,重塑中華文化.上天將香港回歸中國,是上天帶給中國的禮物,中國政府若珍而重之,香港將 前途無限.回歸後,香港應該是中國政治制度改革實驗場和實習場.

董治時代,香港的典章制度受到破壞,當務之急,必須要修正,然後再完善. 香港是在政治制度上協助中國改革,法治, 辦事標準,資訊流通上必須要領先全中國.我們必須惡補現代文明社會的運作方式及其背後信念價值,再檢視自己的不足,知道為何要這樣,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去 蕪存菁.當香港的法治,專業精神,資訊流通領先全國,香港便可發揮其相對優勢,發展以法治,專業精神,資訊流通為基礎之產業,繼續為國家作出貢獻.

(代續)

Sunday, December 04, 2005

香港為何要普選

今日(12月4日), 本人再次上街, 表達普選訴求. 普選是要香港人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員. 香港為什麼要普選? 香港是否有條件普選?

香 港是多元社會, 資訊充分流通;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思維模式, 會自己思想; 什麼是非曲直, 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見解. 在一個現代多元社會, 不是當權者, 或某些人說了算, 其他人不能異議, 否則就是對抗, 破壞和諧, 攪破壞等. 這樣, 香港便進入內耗, 形成現況.

現在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 一個地方政治制度配合不了這個地方的發展, 解決不了紛爭, 便要改變, 以配合發展. 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 百廢待舉, 需要大刀濶斧改革, 才可再次發揮香港優勢, 再次起飛, 繼續貢獻國家.

如何使香港社會可以大刀濶斧改革, 再次發揮香港優勢, 唯普選是也. 普選就是一種民主制度, 使香港市民有機會去選擇其代表, 去使政府有足夠授權和認受性, 去擺平既得利益者, 從而推行大刀濶斧改革, 令香港可以再次起飛. 同時, 民主制度使香港有一個有效平台, 使各方意見可以充分表達, 得以討論, 最後達到結論. 這才是解決紛爭的最有效方法.

除此之外, 民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不影響其他人之個人基本權利下, 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怎樣生活, 對自己行為負責. 這是實在的. 要民主在一個地方實踐成功, 人民自我反省能力是必要條件, 人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 修正錯誤. 選舉就是一個有效,和平機會給人民修正錯誤, 不致使到大問題出現, 令社會整體利益嚴重受損, 這是民主的好處.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 民主需要實踐中學習, 一日沒有實踐, 民主是不會成功.


有些人說香港行民主, 香港便會亂. 混亂是一個狀態(State), 一個社會出現什麼現象, 才可稱為"混亂"? 提出這樣論點的人, 從來沒有說明清楚.

又說香港沒有普選條件, 究竟這些認為香港沒有普選條件的人, 認為實行民主, 實行普選, 有什麼必要條件, 這些條件是否不存在於香港? 從來沒有說明清楚. 這些論點, 十年如一日地提出, 又沒有說明清楚, 這些人可有終身學習, 與時並進? 本人現請那些持這樣意見的商人, 政治既得利益者, 說過明白! 今時今日仍停留於這樣低層次討論, 沒有進步, 實在浪費時間, 令人不安.

如何實踐民主, 如何使民主理念, 行民主的公民責任在香港公民心中植根, 香港仍有很多事要做, 愈早實行, 愈多時間實踐, 是成功關鍵. 香港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 需要一個政治制度配合發展. 香港人經過八年建華之亂後, 自省能力提高了不少, 不再渴求明君, 要當家作主, 普選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員, 絕對有條件.

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時間不等人的.

Sunday, July 31, 2005

畢業十周年紀念

不知不覺大學畢業至今,已經十個年頭。今年八月,我們同屆畢業同學,會一同慶祝。

回想這十年,幸運加實力,成功考完會計師試,從中認識到一班良師益友,至今仍保持聯絡。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道理。有機會完成多年心願,修讀哲學,除了認識到一班好友外,更把自己從厚厚圍牆中釋放出來,令我認識到世界之大。我日後會再進修哲學的。修讀NLP 執行師課程,繼承修讀哲學之時尋找自我,我從中得到很多啟示,使我受用一生。同時,我也設立了我的個人網站,將我對社會問題的意見,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亦曾經在嶺大設一獎學金,有機會回饋嶺大。

過去十年來,我很幸運,可以容許我得到我想要的事,沖破自我圍牆,遊走各樣學問和認識自我。雖然付出了金錢,私人時間,不過從中認識很多良師益友,也都使自己明白自己不足,自己的長處。在我失意時,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是好時,給我意見和鼓勵的朋友,總的來說,是值得的。

遺憾的,仍然未找到另一半。隨著年紀漸大,家人的叮囑,朋輩的好意,令我感到有些壓力,我已重新思考我對另一半的要求。希望很快有緣天千里能相會。

在此,感謝在這十年來,在我失意時,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是好時,給我意見和鼓勵的朋友,Alan, Flora, Lawrence, Joanne, Cammy及一班FTC戰友。

未來十年,我會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係,如何將我所學和社會分享,使社會更進步,使他人認識到世界之大,找到他們自己。

願各位嶺大BCS同學及你的家人,生活愉快,有一個豐盛人生。

Thursday, June 09, 2005

中學生談六四「六四有感」後感

從互聯網看到一位中六學生談六四的文章「六四有感」,讀後感覺不是味兒。這位同學反思歷史的心,固然值得肯定。不過,文中一些論點,是非不分,不在話下。更不幸的,是同學被人灌輸了似是而非的觀點及思維方法而不知,真是令我感慨,萬分同情。

在文中,同學說「但只用『對與錯』來評價一件事卻是膚淺的」,這句話真令我震驚。為何只用『對與錯』來評價一件事卻是膚淺的?在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怎樣決定對或錯是嚴肅的問題,反映了一個人的信念價值。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做「對或錯」決定。小至紅燈過馬路,大至守不守承諾都可以是「對或錯」判斷。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絕不膚淺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更為了捍衛他認為是重要信念價值,從容就義,犧牲自己的性命。

如何決定對與錯,是有普世標準的。不能侵害他人生存權利是基本要求。一個號稱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為了國體,為了社會穩定,是否可以派出軍隊到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行動?國家是由人組成,有人才有國家,政府存在目的之一是保障人民權利。政府用軍隊進行所謂清場行動,對付手無寸鐵的平民,完全違背現代文明價值觀,沒有灰色地帶可言,我個人絕對不能接受。也覺得這個對錯判斷是嚴肅,認真的。

另外,同學多次強調穩定的重要性。說國家當前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穩定」是什麼狀態,我不在此討論。我想指出目的與手段的關係。是否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顧現代文明價值觀,甚至中國文化中君主之義,不擇手段去達到?

獨立思考不是各打五十,將一些沒有關聯之事聯繫起來,然後下結論。獨立思考正正是要思考原因,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真的有關係。

Monday, May 30, 2005

好書推介 - 銀河英雄傳說

君主獨裁與民主政治,你喜歡那種制度?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民主政治。如果民主政治政府腐敗無能,踐踏個人權利,政客還以國家民族主義之名,漠視國家整體利益,榨取個人政治利益;相反,在君主獨裁政府,固有無能君主大權旁落,一個英明君主即將降臨,更有一統天下雄才大略,以往特權階級倒下,人人平等,政府不分出身,唯材是用,社會欣欣向榮。你會選擇生活在那個地方?

在《銀河英雄傳說》中,作者田中芳樹以架空歷史小說的寫作手法,描述了未來世界的銀河系裡,三個權力中心(自由星球同盟、帝國、費沙)的互相角力和鬥爭,去說明民主政治制度的意義,如何較君主獨裁制度優勝,生活在民主制度下之公民應有的權利和責任。故事中二位生活在自由星球同盟、帝國中主角楊威利,萊茵哈特的不同遭遇,正是反映了生活在兩種不同制度下人的行為差異。

地球教是何方神聖?它在歷史上扮演什麼角色?費沙自治領是如何在兩個大國之中生存和發展?對香港發展有什麼啟示?

政府制度是為了方便管理外,更為了使人民生活豐衣足食,使人民可以實現自我。

民主政治在現今社會中,被喻為比較好的政治制度,是大方向,大潮流。如何完善,維繫民主政治制度,是一個大難題。要民主制度運作成功,人民角色舉足輕重。人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改善決定質素。《銀河英雄傳說》中虛構情節與現實,何其相似,作者透過故事主人翁對話,娓娓道來。個中道理,發人深醒。

「所謂民主主義並不是成為一間叫作政治的高級旅館的賓客,而是必須先靠自己的力量建起小木屋,靠自己的力量升火,一步一步慢慢來的。」《怒濤篇》第八章\前途遙遙


《銀河英雄傳說》及本人在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節目《網民打書釘》之推介書籍。節目將於二零零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及六月七日晚上九時半至十時播出。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網址:http://www.prhk.org

也可在節目播出一至二日後在下列連結下載 http://prhk2004.sinacool.com/book/000.html

Monday, May 02, 2005

泛道德主義

近日本人在一時事討論區中,閱讀了一些有關"榆林書店"拒絕擺放女同志組織 小冊子 《她們的女情印記》(註1) 及丟棄一民間刊物《拼圖》的討論。 在留言討論中多次引述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之論點,以泛道德主義批評性傾向歧視立法,其言論令本人以為自己返回中世紀的感覺,令本人無明火起,不吐不快。

榆林事件中,榆林書店的回應及處事手法,給本人虛偽,言行不一的感覺. 在此事之前,有多少人知道榆林書店宗教背景? 在網站”獨立媒體”(註3)報導中, 有一些經常光顧之讀者,也不知道榆林書店之基督教背景。榆林門外的書架多年來開放給不同的民間組織免費擺放宣傳品,供市民取閱,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民間資訊渠道。榆林書店也從來未向公眾說明什麼不接受,什麼可以接受,也未聽過榆林書店曾經拒絕任何組織擺放要求. 為何今次如此處理?

榆林書店是基督教背景,不接受有違其宗教宗旨的資料在其書架擺放,本人尊重。但是根據網站”獨立媒體”中有一些經常光顧之讀者表示,榆林也有售賣討論同性戀問題的書藉如《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 會幫讀者訂閱《搞定女人》(註2)或《搞定男人》。 生意照做,但又以宗教理由, 拒絕擺放女同志組織小冊子《她們的女情印記》,這又是哪門子的道理? 雙重標準,本人覺得虛偽!

同時,在引申之性傾向歧視立法(註4)在討論中,被引述之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之立論,充斥一種泛道德主義論述。更有網友認為“同性戀是違反自然的事,是罪﹗就算全世界人接受、就算政府立法,同性戀仍是惡事!”;又認為“「性傾向歧視條例」一經通過,所有反對同性戀的聲音便會被打壓。任何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或同性戀者,就算他們良心發現,希望擺脫同性戀,他們也沒有自由和權利去爭取擺脫同性戀的機會了! ”

總括來說,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認為同性戀是違反自然的,有違正確道德價值。性傾向歧視條例若通過,同性婚姻和領養、多元婚姻如孌童、性虐待(SM)、多元濫交會接著出現,威脅著大多數異性戀者的家庭觀念;剝奪市民不認同的自由,是逆向歧視(註5);憎恨條例 (禁止反對同性戀的言論)會接著出現,同性戀將會成為一種普世價值云云。

我雖然尊重某些原教旨主義宗教團體之言論自由,但恕本人不能接受這些觀點。首先,如何界定什麼是違反自然的事? 其準則是什麼? 什麼是正確道德價值?其準則又是什麼?誰有權決定什麼是正確道德價值?道德標準是否千古不變,不容質疑及反省呢?還好,香港不是政教合一之原教旨主義地方。否則,本人不知何時之行為會被視為違反自然,何時被視為違反正確道德價值。
其次,令本人十分反感的,是將同性戀與孌童、強姦,性虐待和濫交相提並論,同性戀是雙方同意,強姦,性虐待,孌童等罪行,好明顯其中一方不是自願,將其相提並論,簡直是危言聳聽,有混淆視聽之疑。這幫人口口聲聲寬容,同情同性戀者,但將同性戀與孌童、強姦,性虐待和濫交相提並論,這不叫歧視抹黑,又是什麼?異性戀者也有性濫交者,也會傳播愛滋病的!

什麼是逆向歧視?本人懇請有關團體進一步說明解釋。

本人從未聽過同性戀組織要將同性戀成為一種普世價值,強迫異性戀者成為同性戀者,只是爭取不會因性傾向不同而得不到公平對待,如不是因為工作能力,而因性傾向不同而失業。

一個平等,民主的社會,絕不能容許有人假借道德之名,打壓抹黑異己,將其道德價值,強加別人身上,反歧視法是保障多元聲音出現,不是打壓少數。

本人喜歡女人,但亦會捍衛社會公義,捍衛自由平等,反對歪理。

註1:小冊子《她們的女情印記》下蛓連結:http://oralhistory.wchk.org/image/wlw_booklet.pdf

註2:《搞定女人》由兩位作者合著,一位是女同志潔美‧高達(Jamie Goddard),一位是異性戀男子寇特‧布倫加(Kurt Brungardt),彼此互補觀念,寫就了這本《搞定女人——女同志給男人的性愛指導》。為那些想體貼、取悅伴侶的好男人們,進行補強課程,內容從基本教義——溝通性愛問題、認識女人的機制與高潮、接吻、愛撫;到進階玩法——性感按摩、口交、善用情趣玩具、手交、肛交、SM等等.

註3: 網站”獨立媒體”連結 http://www.inmediahk.net

註4:性傾向歧視立法討論文章介紹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7459&group_id=11

註5:關於逆向歧視介紹,可參考以下連結: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7752&group_id=16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7292&group_id=70

Wednesday, April 06, 2005

向香港土共下戰書

近日, 一班香港土共先後撰文, 或講話, 不滿中央政府支持曾蔭權接任特首一職. 對曾蔭權提出感情抒發式漫罵. 從董建華辭職, 香港土共事前毫不知情, 及後被認為前朝餘孽天主教徒曾蔭權, 受胡溫賞識, 有可能接任特首, 感覺有點酸溜溜.

香港土共水平如何, 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得罪說句, 知識水平不足, 視野狹隘, 心胸狹窄, 八年, 董先生不是任命他們在不少法定機構, 諮詢組織, 行政會議成員, 若果他們是"掂"的, 八年來就不會是建華之亂, 而是建華之治.

鄧小平曾說過, 不論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便是好猫,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本人現在向香港土共下戰書, 給你們一個機會, 去證明土共是如何了得, 七月後, 由香港土共全面管治香港六個月, 若果來年元旦沒有一百萬人上街; 來年元旦後, 恆指有一萬點或以上, 本人輸, 本人從此支持香港土共, 不再支持民主自由; 否則, 請香港土共全部收聲.

建議香港土共主要官員:
政務司長: 梁振英
財政司長: 黃宜宏
律政司長: 梁愛詩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 邵善波
民政事務局長: 林貝聿嘉
教育局長: 曾玉成
保安局長: 鄔維庸
港台台長: 徐四民
工商科技局長: 馮華建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長: 鄭耀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 馮志堅
環境及食物局長: 曹宏威
運輸及工務局長: 樂鞏南

行政會議成員: 曾憲鋅, 范太, 劉迺強, 李國強, 霍英東, 譚惠珠

Monday, March 21, 2005

隱蔽青年

昨天, 無線電視「星期日檔案」及明報,報導了香港「隱蔽青年」情況。本人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香港會出現這種事?

在節目中,幾位主角不是一點長處也沒有, 一位男主角繪畫能力, 一位女主角所拍攝的照片,其構圖及觸覺,給本人留下印象。不過,其自我形象之低落,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實令本人感到震驚。

從隱蔽青年現象,本人想起在NLP學到的,一個人的行為, 是受其價值,信念所影響。價值, 信念的形成,可以始於一個人過去經驗或始於他認為他是一個甚麼樣的人。若過去經驗經常不愉快或遇一次重大打擊,會使人逃避令他不愉快的事,甚至令他以往快樂經驗也會藏於內心心處,久而久之,其自我形象會變得負面,甚至自我否定。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原因因人而異,可以很難一概而論。不過,也不是沒有共通點。根據節目中初部印象,他們過去學習經歷比較不開心及比較內向。

本人記得上NLP課時,導師曾經說過,是令他們認識到河有另外一邊,意思即是跨越這條河,會另有一新天地。

既然是隱蔽,要接觸是有困難,家庭主動接觸會事半功倍。為了對症下藥,必須研究成因,找出共通性。

社會上,多一些有活力的,有承擔的人好? 還是多一些自我形象低落,自暴自棄的人好?

Sunday, March 06, 2005

建華之亂

董先生辭職, 己成定局. 建華之亂是否真的隨董先生辭職而結束? 又是令人值得探討的問題.

董先生的管治能力, 他的"德政", 不用多說, 大家心中有數. 董先生之不濟, 他辭職後繼者任期, 除突顯香港政治制度之荒謬, 更反映了基本法之兒戲及不完善. 這是那門子之法律? 為何當初沒有考慮這些情況? 當年之草委, 請出來交代!

除外, 中共政府, 也要好好檢討一下, 他們對香港認知, 與香港客觀事實, 有多少差距? 其"以我為主, 無視客觀規律, 客觀事實"之思維及信念, 是否可以理順香港之各種問題? 筆者很懷疑. 當年, 明知董先生能力如何不濟, 還欽點董先生連任, 正正便是這種思考模式之表現. 現在, 直接和間接給中央政府添煩亂, 因果報應.

為了對七年多"建華之亂"總結治港不足, 對種種不是深刻反省, 以史為鑑, 筆者建議香港政府設立"建華之亂"博物館, 收藏七年多種種"德政", 如八萬五, 中藥港, 鮮花港等假大空政策, 朝令夕改之教育政策; 及其經典言論, 另外, 收藏在互聯網中流傳各樣諷刺董政府及其劣質施政有趣作品. 在博物館入口, 放主人翁及A1下跪石雕像, 以及設立展覽廳, 擺放其經典謀士及家臣之石刻像, 記錄他們之言行. 這個具有意義及創意之構思, 說不定這是最受歡迎旅遊景點哩.

要使香港重生, 繼續對中國發展作出貢獻, 一個適合香港這個現代化城市之政治制度, 是必要的. 筆者認為, 籍董先生下台, 是檢討契機了, 不知中共政府, 在香港政商既得利益者, 是否有這認知?

Wednesday, February 09, 2005

人生的意義

一位一起修讀NLP(Nero-lingustics Programming 身心語言程序學)的朋友問我, 人生是否白忙一場?很有趣的問題, 在哲學證書班上課的情景, 立時浮現眼前。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人一出生便要面對死亡。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個讀哲學的人多多少少也思考過, 都有自己的見解。記得讀唐君毅之《人生之體驗》時,唐君毅曾經論述,人生的目的是了解自己,實現真實的自我。怎樣才是真實的自我? 近乎童心。我自己仍沒有達到,仍在探索和實踐。

中國哲學思想著重生活的實踐,肯定自己的生活,體驗心靈之發展,開闢及實現自己的理想,豐富生活的內容,都是了解自己,實現真實的自我的方法。

哲 學正是一門如何透過反省,從而追求真善美的學問。在西方哲學存在主義中,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 自己可以創造自己特色,自己決定自己如何生活。 自我認識,自我肯定是必須的過程,也是結果。NLP經常強調自我醒覺和認識自己,以及NLP十大前題假設 (例:如你認為自己是怎樣, 你就是這樣;你可以改變你自己), 可謂不謀與合。

經過一整年NLP課程,我認識多了自己。開朗了,同時給我認識很多方法去應付未來的挑戰,實現夢想。

我現在認為,我們不能決定到來這個世界,人生短暫,何不快快樂樂過這一生,多體驗這個世界種種價值? 到離去時,感到不枉此生。可以的話,為社會做點事,留下一些好的價值信念給這個社會,為此生留紀念。

怎樣才算「白忙」? 我會理解成做了很多事, 但是到最後沒有結果或做完也不知為了什麼, 好像得過「桔」。若果有夢想,努力實現夢想,或發現自己夢想,甚至由生活開始,肯定自己的生活,多體驗其他文化、價值,充實自己,實現自我,人生絕不會白忙一場。

雞年新開始,藉此機會,祝願大家新春快樂,夢想成真,身心愉快,享受生命,活得精彩!

Friday, February 04, 2005

成為行政長官之條件

最近, 商台舉行一個第三屆民間特首選舉, 史美倫, 吳光正, 李國章暫時領先.

在下沒有興趣知道最後誰勝出, 反而有興趣知道各人依什麼條件決定誰人能當特首. 這些條件多多少少反映香港人之核心價值.

何謂"價值 value"? 是決定什麼是重要, 什麼不重要, 是有次序排名的.

如果我能選擇香港特首, 我會以下例條件考慮:
  • 他的理想
  • 是否有自信心, 知道自己之長處與不足
  • 他對香港在中國, 亞洲及世界定位之見解
  • 知道何謂管治(govern), 不是管理(manage)
  • 知道什麼是香港之優勢, 香港有什麼缺點, 他會如何發揮優勢, 改善缺點
  • 對中國近代史, 尤其是中共黨史之認識程度


Thursday, February 03, 2005

一個香港人的反思- 香港五宗罪

回歸五載,香港沉淪,社會精英苦思不果,民心渙散,妄自菲薄。香港哪裡出現問題?筆者回顧過去,自我反思,以香港五宗罪展示香港人的劣根性,與大家互勵之。

不學無術
回歸後,國家在港實施一國兩制,不是換面旗這麼簡單,我們可算低估實施一國兩制的難度,我們有否需要研究一國兩制和入世後中港關係?港府官員和商界精英一方面宣稱香港要步入知識型經濟社會;一方面港府和商界的決策和思維模式,完全不符合知識型經濟社會標準。知識型經濟社會有何本質?和以往工業社會有何分別?要轉型知識型經濟社會,政策需要如何配合?人的思維和技能可否配合?我們連甚麼是知識型經濟社會也未弄清楚,如何步入?(如希望了解筆者對知識型經濟社會的看法,請參閱拙作知識)

公安法辯論中,何為惡法?何為善法?何為自由?甚麼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之平衡,個人自由如侵犯他人權益便不再是個人自由!連這些基本常識都不懂,辯論水準可見一班哩!中國入世,香港有甚麼機遇和危機,港府有否深入研究中國入世文本,在策略上配合,發揮香港的優勢?商會及華資企業有沒有成立研究小組,認真研究中國社會及政治實況,如何發揮中小企優勢?在美國,很多跨國企業早在多哈會議前,已成立由國際法律師,稅務專家和對中國政經及社會狀況有認識的專業人仕組成專案組,研究中國入世文本,尋找商機。我們未來將會和這些預備充足跨國企業競爭,以我們的實力和預備工作,我們如何競爭?

香港自九十年代起進入「炒作」年代,炒樓炒股炒郵票,賺錢太過容易,對事實的認知不足,沒有政策研究習慣,有時甚至篾視真相,以感性代替理性做決策。港府在八萬五建屋計劃和六成人口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等政策上,以長官意志為上,篾視實際環境,有文革遺風,乃感性代替理性之最佳例證。商界朋友,你們何時才不再希望國家在政策上優惠你們,腳踏實地研究如何產品或服務質素?如何培訓人才?回歸五載,香港兩經衰退,藥石亂投,亳無結果。筆者愚昧,除不學無術外,實想不出其他形容詞去解釋矣!

篾視歷史
香港是一個無根社會。最流行的一句話,乃忘記過去,向前看;最喜歡做的事,乃拆卸古舊建築物,說甚麼現代化象徵,發展是硬道理云云。中學的歷史科要改革了,將來只讀近代史,不讀以前。商界朋友每每只講「實用」,工商管理,物流學,財務學等「實用」學科最受歡迎;歷史、藝術科在商界朋友心中,絕對不是實用學科,不懂也罷。

不錯,我們不能沉醉於昔日光輝與受制於昔日創傷,我們必須向前看;但先決條件是總結經驗。若我們身處懸崖峭壁之邊,前面是萬丈深淵,難道我們還向前走?我們學習歷史,不是強記一些人名、年份和事件;而是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影響,學習如何總結得失。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大踏步向前走,開創新局面,才不致粉身碎骨。近代史要讀,但工業革命、文藝復興更要讀,先秦史,宋明清史亦要讀。了解其演變,前因後果,有利分析時局,有助決策。篾視歷史等於不能反思過去,總結經驗。拆卸古舊建築物如利舞台、虎豹別墅和即將拆卸的天星碼頭不僅拆掉自己的根,更失去香港人集體回憶及認同感,不利社會凝聚歸屬感。

香港回歸後沉淪至今,篾視歷史可謂功不可沒!

缺乏自省
香港人的口頭禪「社會的錯」,筆者對這句話十分反感!社會何罪之有呢?社會由人組成,我們有權選擇和決定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社會是我們的,社會有錯即人人有責,大眾誤認為以「社會的錯」可以推卸責任,實可謂「捉蟲」,也反映了香港人缺乏自省能力。

商界朋友經常批評年青人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水準江河日下。筆者同意。然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我們社會應得之報應。我們造就了一個甚麼樣社會?我們鼓吹甚麼樣價值觀?甚麼「high tech 揩野,low tech 撈野」,我們好像鼓勵不勞而獲,鼓勵急功近利!我們社會向來鼓吹金錢萬能,對學習甚麼技藝才是有用,甚麼是無用?短期賺錢能力是也。在這樣風氣下成長,我們下一代怎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

回歸後金融風暴後遺症,董建華政府及左派人士除推諉外圍因素、陳方安生和索羅斯外,從不反省其施政工作如何失誤,其思維方式如何與現實脫節,商界朋友從不反省其營運模式是否對香港持續發展有利。成人世界是時候自我檢討矣!

急功近利
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在此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下生活,我們對此地方沒有多少歸屬感,我們好像沒有明天,唯一可保障自己的,唯有錢。由於我們自覺沒有明天,我們只對短期利益有興趣,甚麼高科技、低科技,我們不理,也不拘,賺到大錢便可!現在賺到的短期利益,長遠會影響未來利益,未來我們可賺到更多更多。不!未來太長遠矣,眼前利益才重要。我們從不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未來持續發展。「勞斯丹頓」事件便是最佳例證。

多數港人夢想如何能在最短時間賺最多錢。香港人善於走位,善於炒作。為什麼成人世界認為文學藝術賺不到錢?金融物流才賺到錢?JK羅琳便是好例子。博雅教育在香港可否開花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改變這種風氣,全賴港人一念之間。

財大氣粗
香港自九十年代經濟蓬勃發展,港人開始富裕,部份人開始崇拜名牌,甚麼Prada、 Gucci、金勞、魚翅撈飯,有點意氣風發,一副暴發戶嘴臉。港人到法國旅遊,最喜歡買明牌,買一個半個不是罪過,一打數打掃貨才是罪過,以為法國也是香港,有錢「大曬」,人家不買給你,乃悍衛他們的品牌,以免它其品牌庸俗化,有「gas」。在九七前後中環某大酒家及高級餐廳,這種暴發戶嘴臉更是比比皆是。所謂發財立品,香港朋友,尤其是富豪,有多少個對社會有遠見,願意主導民間公益文教事業,例如成立私立圖書館,類似美國私人基金會,獎勵文教,提出有利香港持續發展的建議和抱負?香港富豪,不要再做財閥了,是時間為香港做點實事。

知恥近乎勇,希望董建華政府能帶頭自我反省,不要再開倒車。大家一起為香港復命。

反思系列二之三 (完成於2002年8月31日)

一個香港人的反思-香港典章制度

一個香港人的反思-香港典章制度
序言
九七回歸,香港幾經風浪,政府施政屢次失誤,民怨沸騰;民智閉塞,互耗資源,令東方之珠黯然失色。人民從往日自滿自大,目空一切;變得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我們真的比不上上海?我們會步日本後塵?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如何重拾信心,延續香港的奇蹟,正是刻不容緩之事。香港人必須深刻反省,尋找出路。生於斯,長於斯,作為香港的一份子,筆者坐言起行,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反思過去,迎戰將來。


香港典章制度
1842年鴉片戰爭,滿清戰敗,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的典章制度源自英國,一股保守右翼文化思潮—改革(Reform) ,即主流歐洲文化(如自由主義,公民社會)。在英國管治這一百五十多年間,香港的中國人學了源自英國的精英管治(elitism) 和習慣法(common law) ,以及源自美國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及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1]

主流歐洲文化源自中世紀神權和皇權被打破之後,經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轉化成現今「個體獨立自由,社會由下而上多元互動」文化[2],承認人的局限,卻不斷挑戰人的局限,強調自我完善。其宇宙觀,終極本體仍是神,人衹能趨近上帝,不能代表上帝,代替上帝。而維繫這文化的,是典章制度(理念法則,廉潔政府,三權分立,公平公開遊戲規則),自省能力(言論自由,傳謀監督)和公民素質(思辨能力,仁愛,智能,勇氣)等三大支柱。香港因是英國的殖民地,無代價地接駁上這文化座標,然而,學不到十足,祗知其形,不知其義,使回歸之後,錯漏百出。


香港社會及政治制度形成和特質
從地理條件來看,香港擁有優良深水港,但缺乏自然資源,居民的糧食和其他日用品大部分依賴進口,同時與內地連接之道路網尚未完善。而當時輪船噸位仍小,在1840年代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在香港實行自由港政策,允許商品自由進出,不收關稅,鼓勵商人把商品運到香港這個荒蕪小島。1848年後,香港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貨品、資金、技術和人才,隨著轉口貿易的發展,相關行業如航運、貨倉、通訊等也相繼興起[3]。而這種全天域開放,造就了香港的今日的成就,亞太區商品、資金和資訊交易和交流中心的形成。要維繫這種高度外向形經濟體系的生存空間,必須要一個可以保障交易之高度自由的制度,以現代政治學術語來說,即一個公平公開、高預測性的遊戲規則。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給予香港一張很好的保護傘,使香港成為一個逃避動盪的避難所。香港是一個百份百高流動性移民社會,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文革到八十年代初取消抵壘政策為止,內地難民紛紛逃到香港。到八十年代,有近一半港人不是在香港出生的[4]。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加上「過客心態」的移民,這一人口結構對香港的社會制度,與日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四九年共產黨解放中國大陸之後,實行社會主義,將私營企業國有化,一批上海和廣東的商人,紛紛挾著資本和技術逃到香港,當中大部份是從事紡織及製衣。加上大量因逃避共產黨統治而逃到香港的難民,為紡織及製衣業這類勞工密集行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使香港於五十年代中後期,紡織及製衣業成為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從六零年到七零年紡織及成衣商品佔香港出口百分之四十五或以上[5]。三反五反和文革時期,香港又接濟國內同鄉。到越戰期間,香港因為是英國殖民地,是美軍臨去越南之前或度假常到之處,即是蘇絲黃年代。七十年代末,中國開放改革,土地,人工相對香港便宜,港商把工廠北移,國內成為港商生產基地,如此同時,亦因為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為海峽兩岸的中介人,轉口貿易因而蓬勃起來。

總括來說,由於香港的人口具高度流動性,以及大量擁有「過客心態」的住民,他們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又缺乏安全感,沒有想過以香港為家,對將來沒有期望,形成一種祗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講求現實的實用主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桌食飯,各自修行」,「誰沒欠了誰」本身正是香港意識的反映,更是一般香港人的生活座佑銘[6]。「過客心態」雖自七十年代中期有所轉變,但筆者認為,「過客心態」依然植根於普遍港人心中。

除此之外,香港社會經濟階層即是社會階層[7],社會每每以賺錢多寡來評價人的本領高低,傅謀往往介紹成功人仕,大都是宣傳他駕名車,住大屋,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賺第一桶金。李嘉誠是很多香港人心目中偶像更是鐵証。殖民地時代,匯豐銀行大班,怡和大班必是行政局成員。在回歸後,商界代表穩坐行政會議位置和立法會功能議席。政府在重大決策時,大財團利益必被充分照顧。法定機構如機場管理局,藝術發展局,必有商界代表。

英治時期,為方便管治,不鼓勵獨立思考,祗從器用角度思考,社會只培訓技術人員,或單一專業技能人士,如會計師,醫生。我們有出色的執行人員,卻沒有出色的決策者。政府從來沒有政策研究的習慣,民間政策研究因資源不足而發展不前。教育政策上,港英政府「配合」香港人過客心態,不鼓吹愛國(中國或英國)教育,不鼓吹以香港為家,不鼓勵甚至間接鼓勵港人篾視文史哲。使維繫香港典章制度的公民素質中之思辨能力受到局限,仁愛和勇氣得不到孕肓,社會自省能力出現問題。

政治上港英政府實行畸型商人政治,他們霸佔政治位置,各謀其利,不會主動提出有利香港長遠發展方案,只是幫閑、幫兇、但不幫忙[8],更不會犧牲短期私利以換取遠期利益,不會主動對公益文化藝術事業作出有視野承擔和支持。香港只有財閥,沒有現代資本家。現代資本家發財立品並重,獎勵文教,主動參政,為社會出謀獻策,願意犧牲短期私利以換取社會持續發展,遠期私利[9]。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資本家的表現,值得香港商界朋友三思。

在管治香港一百多年間,英國留給香港最寶貴資產,乃現代化典章制度,公平公開遊戲規則,法治,廉潔政府,言論自由。但現代化典章制度背後理念及如何維持和完善,英國人沒有傳授給我們;回歸前留下的短暫不全面的民主政治,在中國政府和香港商政既得利益者反對下,沒有加以鞏固和理論化,典章制度有崩潰迹象。香港住民過客心態令社會自省能力得不到健康發展,香港長遠發展受到阻礙。


結語
香港已不再是英國殖民地,中國已不再封閉,香港在過去賴以成功之因素,祗剩下現代化典章制度。香港擁有現在的特殊地位,正因為我們的我們典章制度之優勢,我們必須惡補其背後理念並加以完善,帶領中國走上富盛之路。

反思系列一之三 (完成於二零零二年四月三十日)


[1] 陳雲,〈香港的典章制度如何傳承?— 辨正香港與大陸的文化衝突〉,《信報》,二零零零年

[2] 洪清田,〈前言: 香港第一次本土的中國文化論戰〉,《天書 Impossible 論香港的中國文化教育》,青文書屋,二零零零年,頁xxiii - xxv
[3] 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20
[4] 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24
[5] 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31,表七

[6] 呂大樂,〈香港故事—「香港意識」的歷史發展〉,《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2
[7]陳介英,〈來來去去,生生不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聯經,一九九七年,頁136

[8]陳雲,〈以黃老之學,觀香港大勢〉,《信報》,二OOO年九月二十一日
[9]陳雲,〈網絡狂潮與新資本家風範〉,《信報》,二OOO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