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五載,香港沉淪,社會精英苦思不果,民心渙散,妄自菲薄。香港哪裡出現問題?筆者回顧過去,自我反思,以香港五宗罪展示香港人的劣根性,與大家互勵之。
不學無術
回歸後,國家在港實施一國兩制,不是換面旗這麼簡單,我們可算低估實施一國兩制的難度,我們有否需要研究一國兩制和入世後中港關係?港府官員和商界精英一方面宣稱香港要步入知識型經濟社會;一方面港府和商界的決策和思維模式,完全不符合知識型經濟社會標準。知識型經濟社會有何本質?和以往工業社會有何分別?要轉型知識型經濟社會,政策需要如何配合?人的思維和技能可否配合?我們連甚麼是知識型經濟社會也未弄清楚,如何步入?(如希望了解筆者對知識型經濟社會的看法,請參閱拙作知識)
公安法辯論中,何為惡法?何為善法?何為自由?甚麼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之平衡,個人自由如侵犯他人權益便不再是個人自由!連這些基本常識都不懂,辯論水準可見一班哩!中國入世,香港有甚麼機遇和危機,港府有否深入研究中國入世文本,在策略上配合,發揮香港的優勢?商會及華資企業有沒有成立研究小組,認真研究中國社會及政治實況,如何發揮中小企優勢?在美國,很多跨國企業早在多哈會議前,已成立由國際法律師,稅務專家和對中國政經及社會狀況有認識的專業人仕組成專案組,研究中國入世文本,尋找商機。我們未來將會和這些預備充足跨國企業競爭,以我們的實力和預備工作,我們如何競爭?
香港自九十年代起進入「炒作」年代,炒樓炒股炒郵票,賺錢太過容易,對事實的認知不足,沒有政策研究習慣,有時甚至篾視真相,以感性代替理性做決策。港府在八萬五建屋計劃和六成人口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等政策上,以長官意志為上,篾視實際環境,有文革遺風,乃感性代替理性之最佳例證。商界朋友,你們何時才不再希望國家在政策上優惠你們,腳踏實地研究如何產品或服務質素?如何培訓人才?回歸五載,香港兩經衰退,藥石亂投,亳無結果。筆者愚昧,除不學無術外,實想不出其他形容詞去解釋矣!
篾視歷史
香港是一個無根社會。最流行的一句話,乃忘記過去,向前看;最喜歡做的事,乃拆卸古舊建築物,說甚麼現代化象徵,發展是硬道理云云。中學的歷史科要改革了,將來只讀近代史,不讀以前。商界朋友每每只講「實用」,工商管理,物流學,財務學等「實用」學科最受歡迎;歷史、藝術科在商界朋友心中,絕對不是實用學科,不懂也罷。
不錯,我們不能沉醉於昔日光輝與受制於昔日創傷,我們必須向前看;但先決條件是總結經驗。若我們身處懸崖峭壁之邊,前面是萬丈深淵,難道我們還向前走?我們學習歷史,不是強記一些人名、年份和事件;而是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影響,學習如何總結得失。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大踏步向前走,開創新局面,才不致粉身碎骨。近代史要讀,但工業革命、文藝復興更要讀,先秦史,宋明清史亦要讀。了解其演變,前因後果,有利分析時局,有助決策。篾視歷史等於不能反思過去,總結經驗。拆卸古舊建築物如利舞台、虎豹別墅和即將拆卸的天星碼頭不僅拆掉自己的根,更失去香港人集體回憶及認同感,不利社會凝聚歸屬感。
香港回歸後沉淪至今,篾視歷史可謂功不可沒!
缺乏自省
香港人的口頭禪「社會的錯」,筆者對這句話十分反感!社會何罪之有呢?社會由人組成,我們有權選擇和決定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社會是我們的,社會有錯即人人有責,大眾誤認為以「社會的錯」可以推卸責任,實可謂「捉蟲」,也反映了香港人缺乏自省能力。
商界朋友經常批評年青人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水準江河日下。筆者同意。然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我們社會應得之報應。我們造就了一個甚麼樣社會?我們鼓吹甚麼樣價值觀?甚麼「high tech 揩野,low tech 撈野」,我們好像鼓勵不勞而獲,鼓勵急功近利!我們社會向來鼓吹金錢萬能,對學習甚麼技藝才是有用,甚麼是無用?短期賺錢能力是也。在這樣風氣下成長,我們下一代怎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
回歸後金融風暴後遺症,董建華政府及左派人士除推諉外圍因素、陳方安生和索羅斯外,從不反省其施政工作如何失誤,其思維方式如何與現實脫節,商界朋友從不反省其營運模式是否對香港持續發展有利。成人世界是時候自我檢討矣!
急功近利
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在此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下生活,我們對此地方沒有多少歸屬感,我們好像沒有明天,唯一可保障自己的,唯有錢。由於我們自覺沒有明天,我們只對短期利益有興趣,甚麼高科技、低科技,我們不理,也不拘,賺到大錢便可!現在賺到的短期利益,長遠會影響未來利益,未來我們可賺到更多更多。不!未來太長遠矣,眼前利益才重要。我們從不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未來持續發展。「勞斯丹頓」事件便是最佳例證。
多數港人夢想如何能在最短時間賺最多錢。香港人善於走位,善於炒作。為什麼成人世界認為文學藝術賺不到錢?金融物流才賺到錢?JK羅琳便是好例子。博雅教育在香港可否開花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改變這種風氣,全賴港人一念之間。
財大氣粗
香港自九十年代經濟蓬勃發展,港人開始富裕,部份人開始崇拜名牌,甚麼Prada、 Gucci、金勞、魚翅撈飯,有點意氣風發,一副暴發戶嘴臉。港人到法國旅遊,最喜歡買明牌,買一個半個不是罪過,一打數打掃貨才是罪過,以為法國也是香港,有錢「大曬」,人家不買給你,乃悍衛他們的品牌,以免它其品牌庸俗化,有「gas」。在九七前後中環某大酒家及高級餐廳,這種暴發戶嘴臉更是比比皆是。所謂發財立品,香港朋友,尤其是富豪,有多少個對社會有遠見,願意主導民間公益文教事業,例如成立私立圖書館,類似美國私人基金會,獎勵文教,提出有利香港持續發展的建議和抱負?香港富豪,不要再做財閥了,是時間為香港做點實事。
知恥近乎勇,希望董建華政府能帶頭自我反省,不要再開倒車。大家一起為香港復命。
反思系列二之三 (完成於2002年8月31日)
Thursday, February 03, 200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